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核因子-κB在结肠炎的表达及地塞米松对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 (NF κB )活化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TNBS制作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TNBS损伤组 (T组 )、地塞米松治疗组 (D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TNBS灌肠后 1、2、4、6周结肠黏膜NF κBp65及IκBα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F κBp 65mRNA的表达。结果 :( 1)免疫组化 :T组大鼠结肠黏膜NF κBp65蛋白表达较C组显著增高 (P <0 0 1) ,IκBα表达较C组显著降低 (P <0 0 1) ;D组大鼠结膜黏膜NF κBp65蛋白表达较T组显著降低 (P<0 0 1) ,但显著高于C组 (P <0 0 1) ,IκBα表达较T组显著增高 (P <0 0 1) ,但显著低于C组 (P <0 0 1)。 ( 2 )原位杂交检测 :T组大鼠结肠黏膜NF κBp65mRNA表达明显高于C组 (P <0 0 1) ;D组大鼠结肠黏膜NF κBp65mR NA表达显著高于C组 (P <0 0 1) ,但显著低于T组 (P <0 ,0 1)。结论 :NF κB活化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地塞米松可能部分地抑制NF κB的活化 ,从而减轻结肠黏膜炎症改变。 相似文献
2.
3.
5.
目的观察六味安消胶囊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老年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治疗组(36例)给予六味安消胶囊1.5g,每日3次,雷贝拉唑10mg,每日2次;对照组(30例)给予雷贝拉唑10mg,每日2次。4周后评估两组症状缓解情况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形态学改变,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显效率72.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3%(P<0.05),而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安消胶囊联合雷贝拉唑对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有很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尤其适合同时合并便秘或腹胀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含铋剂的四联10d疗法作为一线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4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治患者随机分为三联治疗组和四联治疗组各70例。三联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bid+克拉霉素500mgbid+阿莫西林1.0gbid治疗7d,四联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 bid+克拉霉素500mg bid+阿莫西林1.0g,bid+果胶铋150mgtid治疗10d。疗程结束6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三联治疗组按方案(PP)分析和按意向治疗(ITT)分析H.pylori的根除率分别为76.5%、74.3%,四联治疗组按PP和按ITT分析根除率分别为92.5%、88.6%,四联治疗组按PP和ITT分析H.pylori的根除率均高于三联治疗组(P值分别为0.010、0.0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结论含铋剂的四联10d疗法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治,疗效高于标准三联7d疗法,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上段食管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3月在本院行PEG术的25例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PEG均获成功,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好转.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发生,25例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黑便,3例出现造瘘口局部少许渗血,2例出现造瘘管周围皮肤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均改善.结论 PEG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可避免食管上段癌患者营养状态的恶化,是上段食管癌并恶性梗阻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含左氧氟沙星和铋剂的四联10d疗法作为一线方案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治患者,随机分配至三联组和四联组,三联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2次/d)+克拉霉素500mg,2次/d+阿莫西林1.0g(2次/d)治疗7d,四联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2次/d)+胶体果胶铋200mg(2次/d)+左氧氟沙星500mg(1次/d)+阿莫西林1.0g(2次/d)治疗10d。疗程结束6周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判断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三联组按意向治疗(ITT)分析和按方案(PP)分析H.pylori的根除率分别为73.3%和75.3%,四联组按ITT分析和按PP分析根除率分别为93.3%和95.9%,四联组的按ITT分析和按PP分析H.pylori的根除率均明显高于三联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含左氧氟沙星和铋剂的四联10d疗法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治,疗效高于标准三联7d疗法,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上段食管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3月在本院行PEG术的25例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PEG均获成功,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好转。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发生,25例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黑便,3例出现造瘘口局部少许渗血,2例出现造瘘管周围皮肤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均改善。结论PEG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可避免食管上段癌患者营养状态的恶化,是上段食管癌并恶性梗阻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由于对抗生素耐药率的增加,传统三联疗法方案在幽门螺旋杆菌(Hp)的根除率在逐渐下降,但对阿莫西林耐药率仍然比较低。因此我们观察含有艾司美拉唑、阿莫西林为主的两种不同方案在根除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Hp感染且未接受过根除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200例,随机接受包含艾司美拉唑、阿莫西林的2种根除Hp的方案进行治疗。方案A(大剂量二联疗法):(艾司美拉唑 40 mg bid+阿莫西林 1.0 g tid)×14 d;方案B(含铋剂标准剂量四联疗法):(艾司美拉唑 20 mg bid+枸橼酸铋钾 220 mg bid+阿莫西林 1.0 g bid+克拉霉素 0.5 g bid)×14 d;根除治疗结束停药后4周及8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193例患者最终完成试验。大剂量二联疗法ITT和PP根除率分别为88.0%(88/100)和91.7%(88/96);含铋剂标准剂量四联疗法ITT和PP根除率分别为92.0%(92/100) 和94.8%(92/97);大剂量二联疗法、含铋剂标准剂量四联疗法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4%和13.4%,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2组中有个别患者出现一过性的ALT、AST增高,但均未达到正常值2倍上限;1例Cr、1例CK轻度增高;以上实验室异常指标2周后复查均已恢复正常。各组服药依从性较好,2组分别为97.9%和96.9%,差异无显著性(P>0.05)。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大剂量二联疗法成本/效果比值(C/E)低于含铋剂标准剂量四联疗法。结论:大剂量二联疗法和含铋剂标准剂量四联疗法在根除Hp感染的慢性胃炎方面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微,根除率高;在达到类似的根除效果情况下,大剂量二联疗法费用略低,可作为经典四联疗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