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张机(字仲景)《伤寒论》,原方主治伤寒下后邪陷少阳阳明兼正伤证之伤寒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躁惊狂不安、时有谵语、身重难以转侧者,虽然本方看似只为少阳病而设,但自古以来,作为抗抑郁方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笔者在跟随吴鸿教授临床学习时,发现吴师擅用本方治疗焦虑抑郁状态下失眠的患者,且疗效显著,遂结合经典条文、多位医家的论述以及临床从师心得,将其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茯苓杏仁甘草汤是仲景所创用于医治胸痹的经典方药。吴鸿教授善用经方治疗心系疾病,认为饮阻气滞是胸痹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论治胸痹获效颇佳。并结合六经、方证及气血津液辨证思想,提出该方主治病机为太阴病,水饮湿邪内停,气机不畅,方证要点:以胸闷、气短为主症,兼见舌淡胖、苔白厚腻、脉弦滑等由饮停湿阻气滞所致诸症。临证循此脉络辨治胸痹,较易达到方证相应、药至效显的目的。本文通过引据古今医家医籍经典论述,并介绍验案1例对吴鸿教授临证运用此方的经验进行阐析。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时所遵循的理论体系之一,其中,中医诊断学四诊的采集是辨证论治的核心。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辨证,从而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对于四诊的把握,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增加了临床和教学工作的困难。现代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为中医诊断的创新带来活力,学习近几年有关智能技术在中医诊断四诊中的应用,发现四诊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于系统的四诊合参的研究有所欠缺,忽视中医整体观,尚未发挥在临床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的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益气活血法是针对IHD气虚血瘀所建立的治疗方法,通过对IHD疾病的分析发现,气虚、血瘀是IHD最主要的两个病理改变和证候要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出现通透性、内分泌、抗氧化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并表现出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继而降低血液的流动性,升高血液黏稠度,不断加剧VEC损伤。益气活血法可从氧化应激、自噬、炎症、内皮功能障碍等多方面干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本文将从益气活血法相关的复方、中成药和药物提取有效成分探讨益气活血法在血管内皮损伤的应用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该类药物治疗血管损伤病变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与述评,总结出益气活血单味中药常选用黄芪、骨碎补、人参、三七、丹参等,益气活血中药单体常选用人参皂苷、白藜芦醇、丹酚酸B等,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常选用补阳还五汤、麝香保心丸、丹红注射液、当归补血汤等。本文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临床使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血管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等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病变与炎症因子所驱动的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及内膜脂质积累、钙化等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营血充盛有赖气之推动、脉之拥遏。炎症细胞浸润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受损,这一病理过程与气血理论相切合。相较于临床溶栓、介入等治疗手段,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功效的特点,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益气活血类方药是中医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药,疗效显著。结合中医学理论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对常用益气活血类方药及单体深入研究,探明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为益气活血类方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方向。参考文献57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茯苓杏仁甘草汤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联合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 构建巨噬细胞凋亡模型,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率、细胞Bax与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检测茯苓杏仁甘草汤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及PI3K抑制剂LY294002干预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茯苓杏仁甘草汤降低Bax与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值,升高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其作用受到LY294002抑制。结论 茯苓杏仁甘草汤抑制巨噬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为临床治疗巨噬细胞凋亡相关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便作为人体的津液之一,其正常输布离不开脏腑气化功能的支持,在伤寒论全书中关于小便不利论述或为专著,或为鉴别,散在见于太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厥阴病篇中,多与使用汗、吐、下法祛除外邪导致机体阴阳失衡有关,在其治疗中可以根据小便的量、颜色区分疾病所在部位、病性,协助临床诊断及治疗。文章通过六经角度论述仲景通过强调小便不利,从而在治疗中重视固护津液,以期为仲景学说发扬光大提出一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书中记载可用于医治蛔厥及久利者。文章本于经典,参考历代医家的论述,并结合临床医案,阐述了吴鸿教授对乌梅丸的运用经验,主要包括准确掌握及进行方证辨证,但见符合此方方证特点的患者便可施与此方。并认清乌梅丸的方证是:上热下寒者,或症状在后半夜出现或加重。另附医案2则展示临证使用本方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