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miR-218-5p与HMGB1在HSP、HSPN患儿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 HSP)、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 HSPN)住院患儿各30例作为实验组,门诊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miR-218-5p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HMGB1的表达,观察3组儿童中miR-218-5p、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1, HMGB1)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HSP组、HSPN组两组间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 ALC)、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R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尿素(urea, UREA)、肌酐(creatinine, CRE)、尿酸(uric acid, UA)的表达。结果 miR-218-5p表达在对照组、HSP组、HSPN组逐渐降低; HMGB1表达在对照组、HSP组、HSPN组逐渐增高; miR-218-5p、HMGB1、WBC、ANC与肾脏损伤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LC、RBC、UREA、CRE、UA与肾脏损伤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218-5p是HSP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MGB1是独立危险性因素;miR-218-5p在HSP发展过程中诊断肾脏损伤的最佳截断值为0.515,敏感度为100.0%,特异性为76.7%;HMGB1诊断肾脏损伤的最佳截断值为3348.2pg/ml,敏感度为86.7%,特异性为90.0%。结论 miR-218-5p可能通过靶向调节HMGB1的表达参与HSP、HSPN的发病机制,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望成为HSP患儿的生物学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强心方对心力衰竭小鼠心功能及梗死区心肌组织细胞纤维化和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VR)的影响。方法 将48只雄性C57小鼠腹腔注射阿霉素制作心力衰竭模型,于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强心方低剂量及高剂量灌胃,连续灌胃1个月后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小鼠心功能水平,随后取材。ELISA检测小鼠血清BNP水平,Masson三色染色分别观察梗死区胶原纤维沉积,RT-qPCR检测小鼠心脏组织Anp、β-MH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心力衰竭发生后,相较于模型组,强心方治疗各组超声心动图检测表明其心功能水平提升,ELISA检测发现心力衰竭指标BNP水平降低,Anp、β-MHC基因表达提示抑制心肌肥大,Masson三色染色分别观察梗死区胶原纤维沉积减少。结论 强心方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小鼠心功能水平,其可能通过小鼠减轻心肌肥厚、纤维化等多途径延缓心室重构进程。 相似文献
3.
李洪甫 胡同平 张利霞 张文兰 李雅倩 李静 李跃宇 李玉栋 张瑞君 刘永凤 陈旺瑞 秦建雄 郭丽娜 < > ' target='_blank'>包娜娜< > 张改英 薄利红< /html> 《现代预防医学》2021,(4):745-750
目的 监测2019年包头市11所三级医院所有临床分离菌株的构成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科室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上述医院的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全自动药敏仪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18年版 M - 100标准判读药敏结果,采用WHONET 201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9年共收集上述医院非重复临床分离菌8 43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 278株,占比27.0%,革兰阴性菌6 152株,占比73.0%。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检出率分别为65.5%和12.8%,未检出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菌株。粪肠球菌(EFA)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屎肠球菌(EFM),EFA中检出2株利奈唑胺耐药菌株,EFM中检出1株替考拉宁耐药菌株、2株万古霉素耐药菌株。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ECO)和ESBLs(+)克雷伯菌属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6.0%和16.8%。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REC)和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 的检出率分别为0.5%和1.1%,CREC对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00%,远高于CRKP的29.4%。结论 本地区ECO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应继续做好耐药监测工作,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预防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不同组织切片上获取某一特定细胞群或单一细胞进行分析研究,研制深度可控自动压电显微切割系统,以解决手工切割操作时间长、易疲劳、精度低等难题。在对超声振动切割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叠堆压电陶瓷作为振动发生装置。根据图像前后景差来检测跟踪切割针尖的实时位置信息,从而通过标定的X轴坐标的变化判断切割针和被操作物体表面的接触情况来获取深度信息。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显微切割实验进行分析,均表明该系统可实现将切割针置于被切割组织深度方向的任意位置;自动完成目标生物组织指定位置任意形状的切割,切割线细可达15 μm,理论上切割分辨率为50 nm,切割误差05 μm,可实现单细胞切割,并能自动实现目标组织切片的分离。明显提高显微切割操作的自动化程度和精度,证明该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低频超声波对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ivastigmine hydrogen tartrate,RHT)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方法通过对小鼠、大鼠、小型猪和乳猪皮肤性能的考察,选择乳猪腹部皮肤进行经皮渗透实验。采用20 k Hz的超声波,于单室扩散池中测定2%的RHT水溶液的经皮渗透速率,考察超声波强度和暴露时间的影响。结果当超声波暴露时间为3 min时,超声波强度从2 W·cm?2增加到11 W·cm?2,超声波对RHT的促渗倍数从9.15倍增加到84.79倍。超声波强度为2 W·cm?2时,超声时间从3 min增加到30 min,促渗倍数从9.15倍增加到42.85倍。结论低频超声波对RHT有很强的经皮渗透促进作用,增加超声的功率或者延长超声的时间,均能够明显增强超声对RHT的促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LED红光联合胰岛素外用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红光组、胰岛素组、红光联合胰岛素组,高脂饲养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进行糖尿病造模,成功后在大鼠的背部制造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两天对红光联合胰岛素组及红光组大鼠的创面进行20J/cm2的红光照射,胰岛素组及红光联合胰岛素组大鼠创面滴加0.5U短效胰岛素。在第0、7、10、14、21天,麻醉大鼠后拍摄创面照片并用image J软件计算大鼠创面愈合率;在第10、14天在各组随机选择两只大鼠,取创缘组织固定后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新生血管情况以及用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CD34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Akt、Akt、HIF-1α表达情况。结果 在各个时间点,红光联合胰岛素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14天,创面组织HE染色显示,红光联合胰岛素组创面组织内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胰岛素组及红光组新生毛细血管少于红光联合胰岛素组,对照组新生血管最少;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D34、VEGF表达情况,红光联合胰岛素组CD34和VEGF表达量高于其他组,而红光组和胰岛素组表达高于对照组;红光联合胰岛素组p-Akt、HIF-1α表达高于其他组,而红光组和胰岛素组p-Akt、HIF-1α表达高于对照组;各组Akt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ED红光和胰岛素联合应用介导PI3K/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
骨骼会受到力学因素的影响和调控,发生骨功能适应性重建。建立模拟骨重建的数值模型,定量地研究骨重建过程,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骨功能适应性重建模型可分为两大类:力学模型和生理模型。对这两类重建模型的原理、算法和应用等做详细论述。力学模型通过假设力学环境与骨结构之间的函数关系来预测骨重建,但不考虑其真实的生物学过程。基于不同的重建激励主要有两种力学模型:骨力学稳态模型和骨损伤修复模型。生理模型则试图从微观层次阐明骨重建的力学-生物学机制,骨重建是由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等各种骨组织细胞完成,有以基本多细胞单位的形式作用或细胞独立分开作用两种观点。这些重建模型结合有限元法应用在许多有关骨重建问题的数值计算中。通过比较分析多个数值应用的模拟结果,还讨论了重建控制方程中各参数值的设置对重建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景峰郑启新陈廖斌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4,33(3):343-348
探讨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BMP2活性多肽复合材料、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和单纯煅烧骨复合MC3T3-E1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能力。实验分3组,A组: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BMP2活性多肽复合材料,B组: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C组:单纯煅烧骨。诱导培养MC3T3-E1细胞,将其分别接种于3组材料,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分别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每只大白兔作两侧骶棘肌肌袋模型,然后将3组材料分别植入大白兔骶棘肌内,分别于术后第4、8周各组处死大白兔3只,行组织学观察及新生骨面积测定。通过观察发现MC3T3-E1细胞在3组材料表面生长良好,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BMP2活性多肽复合材料能促进MC3T3-E1细胞在其表面粘附与增殖并能较好地保持细胞的形态。术后第4、8周组织学观察A组材料新生骨明显多于B组,B组多于C组。术后4周和8周新生骨面积测定值A、B、C组分别为(19 712.524±3 782.126)μm2、(28 227.617±2 455.375)μm2,(11 648.507±1 047.221)μm2、(14 592.892±899.532)μm2,(7 986.655±903.487)μm2,(11 254.822±669.508)μm2。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BMP2活性多肽复合材料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复合材料,有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脐静脉置管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 序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入住笔者科室,在生后4天内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共413例,UVC+PICC组为出生24小时内置入UVC,并在留置4~10天后拔除并序贯置入PICC的早产儿共120例,分析其置管使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PICC组为同期出生后4天内单纯使用PICC置管的早产儿,与UVC+PICC组进行1∶1匹配,共120例,收集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导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并发症的差别。结果 UVC+PICC组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明显高于PICC组(P<0.05),UVC+PICC组与PICC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PICC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VC序贯PICC使用相较于仅使用PICC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且平均每日体重增长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