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高强线联合外排锚钉和挤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合并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采用关节镜下高强线联合外排锚钉和挤压螺钉内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合并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7~58岁,中位数36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均无肢体神经和血管受损。合并半月板损伤6例,内侧副韧带损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5 d,中位数6 d。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95 min,中位数65 min;术中出血量10~60 mL,中位数30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中位数12周。术前轴移试验Ⅰ级7例,术后10个月均正常;术前轴移试验Ⅱ级7例,术后10个月6例正常、1例Ⅰ级;术前轴移试验Ⅲ级3例,术后10个月均为Ⅰ级。术后10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育性胫骨平台前倾骨性关节炎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对5例发育性胫骨平台前倾的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男3例,女2例;年龄54~71岁,平均61岁。本组病人均为青少年期发病,3例有外伤史,1例为胫骨上段骨结核,1例为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病程43~59年,平均52年。本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胫骨平台前倾、胫骨近端后移、髌骨低位及股骨后髁发育不良,1例合并同侧股骨上段骨折畸形愈合,向前外侧轻度成角,肢体短缩5mm;1例既往骨结核病人合并胫骨上段向前侧弧形成角畸形。本组5例均应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均未行髌骨假体置换。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10~30个月)。全部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膝关节过伸、感染、膝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3分提高到85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7分提高到87分。影像学显示膝关节总体情况良好。结论:发育性胫骨平台前倾的骨性关节炎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采用适宜的假体、伸屈膝间隙平衡优先技术及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松解技术,改善了膝关节功能及髌骨轨迹,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及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23例,男19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19例,行MR检查者7例,3种检查都进行者6例。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及其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总结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3例病灶均显示一直径0.2~2.1cm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瘤巢,边界清楚,边缘骨质不同程度硬化,骨膜反应,骨髓腔及软组织水肿或关节腔积液。24例X线平片17例显示瘤巢,19例行CT检查者均清晰显示瘤巢,7例行MR检查者5例可显示瘤巢,2例需结合X线及CT检查方能肯定诊断。X线、CT及MR对瘤巢的显示率分别为73.9%(17/23)、100%(19/19)及71.4%(5/7)。结论瘤巢是骨样骨瘤的特征性表现,CT检查是诊断骨样骨瘤最准确的方法,X线检查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方法,MR检查对显示瘤巢周围骨髓、软组织及关节腔情况非常敏感,仅凭X线或MR的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运动不当或外伤易造成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X线检查、CT扫描及关节造影均难以确定损伤的确切部位和级别.MRI对肌肉、韧带、软骨有很高的分辨率[1],并能多参数成像、多方位扫描,对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报告52例经临床检查或手术证实的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MRI结果,并与16例正常侧副韧带MRI比较,讨论正常膝关节侧副韧带的解剖和MRI特点,探讨MRI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复位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兔全脑梗死的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改变,探讨全脑梗死后脑内代谢物Naa、Cr、Cho和Lac的动态演变规律。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立即断头,然后将兔头用不透气的塑料薄膜紧密包裹,并用37°C水垫包裹、棉被保温。采用Marconi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和小关节表面线圈,分别在模型建立前及建立后0.5h、1h、2h、4h、6h、8h、12h和24h进行MRS检查。结果:全脑梗死后24h内Cho含量无明显变化。Lac在斩首后0.5h内迅速达到高峰,但0.5h~24h在高水平保持相对稳定。Naa和Cr含量于全脑梗死后呈线性持续下降。结论:1H-MRS能无创性地检测在体全脑梗死后脑代谢物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炎的MRI诊断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盘炎的MRI表现。方法对3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椎间盘炎患者行MRI检查,矢状位及轴位FSE序列T1WI、T2WI及STIR序列,其中6例行Gd-DTPA对比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结果36例中44个椎间盘炎,其中43个椎间隙变窄,椎间盘不同程度破坏、碎裂,1个椎间隙变化不明显;39个椎间盘T1WI呈低信号,5个呈等信号;41个椎间盘T2WI呈高信号,3个呈低信号;42个椎间盘"髓核征"阳性;44个椎间盘相邻椎体不同程度受累破坏;22个椎间盘炎有椎旁软组织脓肿。6例行Gd-DTPA对比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椎间盘、相邻椎体及椎旁软组织明显异常强化。结论椎间盘炎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作为其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通常评价关节置换患者出血量主要是记录置换中的出血量和置换后的引流量,这些只是显性失血量,研究表明隐性失血量可达到并超过总量的50%。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高负压引流和普通负压引流失血量,评价高负压引流对全膝关节置换隐性失血的影响。 方法:60例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根据置换后采用的负压吸引不同分为高负压引流组和普通负压引流组(对照组),每组30例。通过Gross方程推算,对膝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最)和输血量进行分析,并对两组置换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高负压引流组患者总失血量为(646±184) mL,隐性失血量为(215±128) mL;对照组患者总失血量为(867±296) mL,隐性失血量(457±268) mL;高负压引流组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高负压引流组平均输血量224 mL,对照组平均输血量467 mL。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采用高负压引流,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置换后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尤其是隐性失血量的减少,有利于病情的观察、处理,规避潜在的风险,有利于置换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不同综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7例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分别采用膝关节外侧支持带松解并内侧紧缩术、膝关节外侧支持带松解并股内侧肌止点移位术、胫骨结节内移术等不同综合手术方法,最后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2 a.其中效果优12膝,良7膝,差2膝,优良率近90%.结论 不同综合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总体效果良好.但需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综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MRI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颈椎病在脊柱疾病中发病率最高,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50%-60%。临床表现随病程进展而不同,无症状的“影像学颈椎病”以及影像学所见与临床症状不相一致者相当多见,这些常给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有时甚至误诊。脚对其诊断具有特征性,作者收集了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经临床证实的9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试找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脚特点与神经根障碍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