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在医学教育中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在医学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可行性和实施途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青海首次对445例正常儿童接种了甲型肝炎疫苗,免疫成功率为80.22%,1992午12月,首次在我省使用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简称甲肝疫苗)对445名儿童进行了免疫效果考核,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血乳酸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04年1月~2005年5月,选取实施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30例,分别于转入ICU后即刻(0 h)及1、4、8、12 h测量血乳酸、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30例患者中把存活24例编为一组,死亡6例编为一组;存活组入ICU在12 h时平均动脉压(MAP)从(7.33±1.08)kPa[(55.23±8.72)mmHg]增至(10.51±0.81)kPa[(79.51±6.69)mmHg],心率(HR)从(112.3±13.5)次/min降至(89.1±6.8)次/min;而血乳酸、IL-6、IL-8和TNF-α分别从(11.12±4.34)mmol/L、(95.03±43.72)pg/ml、(57.25±34.66)pg/ml和(47.39±22.17)pg/ml降至(3.15±1.19)mmol/L、(27.01±19.14)pg/ml、(21.82±16.53)pg/ml和(18.56±15.64)pg/ml,与入ICU后即刻(0 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则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12h血乳酸及细胞因子下降,有助于判断肝移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 1997年 4月至 1999年 10月我院 180例冠脉架桥手术 (CABG)患者麻醉特点及处理原则。方法 :采用小剂量咪唑安定 ,阈下值氯胺酮 ,常规剂量芬太尼诱导 ,异氟醚、异丙酚持续镇静的麻醉方法 ,分析180例接受CABG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麻醉用药情况和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结果 :本组麻醉诱导平稳 ,循环稳定 ,体外循环时间平均 115min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 5 5min。围术期死亡率 0 6 % (1例死于鱼精蛋白过敏 )。患者术后清醒时间 46h ,拔管时间平均 14h。结论 :即使是在严重冠心病患者 ,采用多种小剂量镇静药及大剂量芬太尼诱导、维持的麻醉方法 ,能获得平稳的麻醉诱导和维持以及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从而有效防止围手术期低血压和心律失常造成的心肌缺血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妊娠与贫血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妊娠期合并贫血较为常见。WHO资料表明 ,5 0 %以上孕妇合并贫血 ,国内资料显示 ,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达 30 %以上。我国多年来沿用血红蛋白 <10 0g/L、红细胞总数 <3.5×10 12 /L或血细胞比容 <0 .30作为妊娠期贫血的诊断标准。妊娠合并贫血以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约占 6 8% ,其次为巨幼细胞贫血、混合性贫血 ,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则少见。1 妊娠对贫血的影响  孕妇血容量比非孕期增加 30 % ,其中血浆增加约 4 5 % ,红细胞增加约 30 % ,出现血液稀释现象。孕妇若不合理调节膳食结构 ,易引发贫血或使已发生的贫血加重 ,尤以缺铁性贫血显著。…  相似文献   
6.
产科DIC的监测及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vascularcoagulopathy ,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 ,是由某些致病因素引起微循环内广泛性微血栓形成 ,消耗性凝血 ,继发纤维蛋白溶解、溶血、渗血、广泛性出血及组织坏死等 ,并可由此发生循环功能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产科DIC的监测由于产科DIC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因此对其监测显得尤为重要。通常临床上可依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等方面进行监测 ,但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1.1 病因监测 对可能引发产科DIC的疾病早期进行监测 ,可降低产科D…  相似文献   
7.
军事训练导致的致死性劳力性热射病病因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部队医院劳力性热射病(EHS)的发病原因以及EHS易感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所部队医院1995年9月-2007年8月共18例EH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借鉴Minard制定的EHS易感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训练组织因素),对所有EHS病例进行评估.以最终治疗结果是否存活为标准,分为死亡病例组(F组)和存活病例组(S组),比较两组易感因素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两组易感因素的累积数量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8例EHS均发生在军事训练中,18例患者均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在EHS的易感因素中,体力不足、与体能不相适应的体力训练、对伤病员没有进行正确的医学分类、诊断不当以及治疗不当等5个因素在死亡病例组与存活病例组中具有显著性差异;死亡病例组中,易感因素的累积数量为10±1.41,显著高于存活病例组5.64±1.96(P<0.01).结论 军事训练应强调科学的训练方法,严格执行训练规程.同时还需普及相关人员的EHS防治知识,从自身预防EH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临床中常遇各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有些使用常规消毒防腐药物效果不佳,曾用中药煎剂治疗多获良效,现举验3则,介绍如下。1肛周脓肿术后感染中年男患,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抗炎及外科常规处置近2月,创口未愈合,查引流口呈钝圆形,周围红肿,开口直径约0·5cm,脓道深2·0cm,有淡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大鼠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细胞因子和肝脏组织中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表达的变化,探讨异丙酚对EHS大鼠肝脏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48只10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进行6 d的适应性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后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组)、异丙酚+正常对照组(propofol+nor malcont rol,PPF-NC组)、热暴露组(heatexposu re,H E组)、异丙酚+热暴露组(propofol+heat exposure,PPF-HE组)、劳力性热射病组(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组)、异丙酚+劳力性热射病组(propofol+exertional heat stroke,PPF-EHS组),建立EHS模型,异丙酚预处理。观察各组大鼠生化指标[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术期大出血危重患者的液体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01年8月-2005年7月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科收治的36例收容时累计出血量大于5000ml的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抗休克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出血期,继续失血量〉100ml/h,血压依靠大剂量升压药物维持,少尿或无尿;第二阶段为稳定期,引流量〈100ml/h,血压依靠小剂量升压药物维持,尿量增加。比较两阶段液体复苏的补液量、补液成分以及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和血液生化指标等变化。结果:36例患者无一例死亡。第一阶段的失血量为(310.3±158.9)ml/h,平均治疗达标时间为(7.2±3.3)h,血液制品用量为(181.1±99.9)ml/h,胶体用量为(39.8±4.6)ml/h,与第二阶段[失血量(60.3±58.9)ml/h;平均治疗达标时间(14.3±6.7)h,血液制品用量(31.1±15.6)ml/h;胶体用量(58.8±14.6)ml/h]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36例患者均在约20h达到稳定循环,停用升压药物。平均SICU住院时间(5.5±1.8)d。结论:大出血患者抗休克治疗不同治疗阶段补液成分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应结合病情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