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13篇 |
综合类 | 44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17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前列腺炎病原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感染在前列腺炎中的意义及药敏情况,以指导治疗.方法:取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或分泌物,立即置于血平板及分离淋球菌的巧克力培养基内,37℃ 48 h鉴定细菌及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857例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标本中,细菌检出727例,检出率为84.83%;其中金葡菌462例,检出率为53.91%;淋球菌123例,检出率为14.35%;其它菌81例,检出率为9.45%;混合感染61例,检出率为7.12%.金葡菌对头孢菌素类、丁胺卡那霉素比较敏感.而淋球菌对丁胺卡那霉素、氟哌酸、头孢氨苄比较敏感.结论:金葡菌为前列腺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3.
广西地区1995-2007年13家综合医院肺血栓栓塞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综合医院肺血栓栓塞症(PIE)诊治状况.方法 选择广西地区13家地市级综合医院1995-2007年住院PTE病例为调查对象,由呼吸科医生阅读所有PTE病历.比较1995-2001年和2002-2007年PTE病例占同期住院病例的比例、诊断方法 以及病死率.结果 1995-2007年广西13家综合医院共诊断PTE 460例,占总住院病例的1.9%,2002-2007年PTE占住院病例比例(3.0%,419/1378 752)较1995-2001年(0.4%,41/1053 769)显著增加,后6年确诊病例比例(55.13%,231/419)显著高于前7年(14.63%,6/41).PTE医院内病死率为29.78%,后6年病死率(28.16%,118/419)显著低于前7年(46.34%,19/41).结论 广西地区PTE诊断率和病死率仍不乐观,需要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PTE的认识以及优化PTE诊断方法 . 相似文献
4.
免疫学测定在细菌L型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红细胞补体受体 1(ECR1)花结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 (EIC)花结率、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 )抗体及红细胞沉降率 (ESR)测定在细菌L型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按郭峰改良法测定ECR1和EIC花结率 ,试管凝集法测定金葡菌抗体 ,常规法测定ESR。结果 :临床及细菌学诊断为细菌L型败血症患者组的ECR1花结率 (11.1± 7.89) %较健康对照组低 (P <0 .0 0 1) ;EIC花结率 (10 .98± 4.99) %较健康对照组高 (P <0 .0 5 ) ;金葡菌抗体 (lg 2 .4± 0 .2 )较健康对照组增高 (P <0 .0 0 1) ;ESR(33.0 9± 2 .92 )mm/ 6 0min较健康对照组快 (P <0 .0 0 1)。结论 :ECR1花结率、EIC花结率、金葡菌抗体及ESR的指标可辅助快速诊断细菌L型败血症。 相似文献
5.
6.
7.
临床标体中钩端螺旋体及其L型的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钩体 L 型在钩体病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及是否具有致病作用。方法 对患者血、 C S F 进行 M A T;对患者血、 C S F 及尿液进行钩体及其 L 型培养; 对培养出的钩体 L 型进行免疫酶染色、免疫荧光染色、 S D S- P A G E、 D I B A及电镜等方法鉴定。结果 M A T 阳性率为1917 % (60313) ; 钩体普通培养阳性率1188 % (41345) ; 钩体 L 型阳性率2493 % (86345) 。培养出的 L 型经上述方法鉴定为钩体 L 型。结论 钩体 L 型培养应与 M A T 及钩体普通培养同时进行,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8.
浅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实验课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应医学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胃癌BGC-823细胞与Hp-L型以不同比例(1:20、1:100、1:500)共培养,以不加Hp-L型为对照组,在不同时段进行以下实验: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四甲基噻唑氮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基因(skp2)、抑癌基因(p53)和核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Hp-L型作用BGC-823细胞后,倒置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分裂增多,增殖旺盛,瘤巨细胞增多,出现明显的生长加速现象;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显示,Hp-L型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FCM检测可见,Hp-L型影响胃癌BGC-823细胞周期的分布,使G0/G1期比例降低,S期比例升高;免疫组化可见细胞中Skp2、p53和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增加;以上作用均呈细菌浓度和作用时间依赖性。结论:Hp-L型可促进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其机制与上调Skp2、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bcl-2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对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L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革兰染色技术检测5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原位癌16例,浸润癌35例)及69例鳞状上皮增生性病变(单纯增生15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21例、18例、15例)和20例正常食管粘膜鳞状上皮组织中HpL型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对HpL型阳性和阴性组织的bcl2蛋白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组织类型HpL型检出率在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均比较高(55.6%~62.9%),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在120例食管病变组织中,61例HpL型阳性者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有48例,占78.7%;79例HpL型阴性者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24例,占40.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各病变组中HpL型感染阳性组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HpL型阴性组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P<0.025)。表明HpL型感染与bcl2蛋白表达存在着相关性。结论HpL型可能通过影响bcl2蛋白表达,使食管粘膜上皮细胞凋亡调控异常而涉及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