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川楝子肝毒性机制。方法 通过TCMSP、PubChem、SwissADME数据库及文献检索筛选川楝子的潜在毒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潜在毒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再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搜索与肝脏损伤相关的靶点,将毒性成分预测靶点与肝脏损伤靶点取交集靶点,获得毒性成分肝脏潜在作用靶点,再利用软件Cytoscape 3.8.2版进行毒性成分–预测靶点、毒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毒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核心通路网络的构建,采用AutoDock 1.5.6版进行分子对接,并应用PyMOL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示例。结果 筛选得到6个川楝子潜在毒性化合物,分别是toosandanin、meliasenin B、trichilinin D、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butenolide、5-hydxoymethylfurfural,与肝脏损伤共同作用靶点103个。GO和KEGG结果显示,川楝子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的负调控、对异种生物刺激的反应、酶激活的正向调控等过程引起肝脏毒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川楝子中toosandanin、trichilinin D、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川楝子致肝毒成分、机制、靶点、通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进一步对川楝子的临床应用研究和效应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快捷的LC-MS/MS方法,快速检测皮肤科常用中药制剂中添加的氯雷他定、盐酸苯海拉明、盐酸赛庚啶、盐酸西替利嗪、盐酸异丙嗪、咪唑斯汀、马来酸氯苯那敏7种抗组胺化学药物。方法:片剂、软膏和洗剂等样品均采用甲醇超声溶解、离心的方法进行前处理。LC-MS/MS条件: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2.1 mm×50 mm,3.5μm)色谱柱,以含0.1%甲酸的乙腈(A)-含0.1%甲酸的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0.1 min,5%A→95%A;0.1~4.1 min,95%A;4.1~8 min,95%A→5%A),流速0.4 mL·min^(-1),柱温40℃;选择ESI正离子模式扫描,信号采集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最后通过比较MRM通道中样品峰与对照品峰及色谱保留时间等信息确定受试样品是否被添加上述抗组胺药物。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氯雷他定、盐酸苯海拉明、盐酸赛庚啶、盐酸西替利嗪、盐酸异丙嗪、咪唑斯汀和马来酸氯苯那敏7种抗组胺化学药物有较好的线性和稳定性,且检测下限均在0.5~2.5 ng·mL^(-1),定量下限均在1~5 ng·mL^(-1),回收率均在86.2%~112.5%范围内。在9种中药制剂中,4种被检出添加了抗组胺药物。结论:本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可作为皮肤科中药制剂中检出添加抗组胺化学药物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益母草的化学成分、药理、毒理、质量控制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了解益母草及其制剂的研究概况。益母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多样;益母草及其制剂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疗效,但其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方面信息还不够完善,其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性评价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开展毛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用体积分数75%乙醇提取,经硅胶及凝胶柱色谱分离,通过NMR和MS光谱分析法确定结构。结果 分得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Ⅰ)、白桦脂醇(betulin,Ⅱ)、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Ⅲ)、熊果酸(ursolic acid, Ⅳ)、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 Ⅴ)、滨蓟素(cirsimartin, Ⅵ)、芫花素( genkwanin,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Ⅸ)、花生酸(arachidic acid,Ⅹ)、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p-hydroxybenzoate, Ⅺ)。结论 化合物Ⅰ、Ⅱ、Ⅲ、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Ⅹ、Ⅺ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小鼠脑组织中7种神经递质的LC-MS/MS分析方法。方法: 小鼠脑组织加入4倍量冰冷的0.2%甲酸-水超声匀浆,匀浆液加入0.2%甲酸-乙腈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加入内标,混匀后进LC-MS/MS分析。采用TSK Gel amide 80 (4.5 mm×150 mm,5 μm) 色谱柱,柱温35℃,流动相乙腈-6 mmol·L-1甲酸铵水溶液(pH 5.5)(67.5:32.5),流速0.2 mL·min-1,采用正离子多反应检测(MRM)模式进行扫描。通过动物试验验证LC-MS/MS的可靠性,并考察酸枣果肉对小鼠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结果: 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的最低检测限均<0.1 μg·L-1,精密度RSD分别为0.52%,0.71%,0.98%,0.35%,0.32%,0.46%,0.94%,准确度RSD分别为0.67%,0.46%,0.53%,0.72%,0.48%,0.59%,0.82%,均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动物试验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小鼠给予多奈哌齐后,海马和皮层中乙酰胆碱水平极显著升高;而东莨菪碱则作用相反,给药后会降低脑内乙酰胆碱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小鼠口服酸枣果肉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明显发生改变,且变化规律与阳性药物舒乐安定相同。结论: 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可应用于神经精神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天然产物进行结构修饰和在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型五环三萜衍生物,经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测定。体外活性测试表明,天然存在的和从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结构衍生的三萜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 1a 和 1b 活性较好。因此,对五环三萜化合物进行结构衍生,可以发现高活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基本药物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在1977年提出的:基本药物是指那些满足人群卫生保健优先需要的药品。2009年8月18日,我国卫生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与此同时,也向社会公布了2009年最新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远志皂苷水解物主要活性成分3,4,5-三甲氧基肉桂酸(TMCA)、对甲氧基肉桂酸(PMCA)和细叶远志皂苷(TF)的肠转运特性,预测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利用Caco-2细胞模型,以及所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上述3个成分在不同浓度下从顶侧(AP)到基底侧(BL)以及从BL到AP2个方向的转运特性.结果 TMCA和PMCA 2个酚酸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膜通透性,在不同浓度下从AP到BL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10×10-6cm·s-1,而三萜皂苷TF的通透性较差,Papp值均<1×10-6cm· s-1.3个化合物的转运量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Papp值保持基本一致,且各自2个方向的Papp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TMCA和PMCA具有良好的肠通透性,属吸收较好的化合物,而TF则通透性较差,口服吸收可能很有限;3个化合物均以被动扩散形式转运,且无外排转运机制. 相似文献
9.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主要用于人类免疫缺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治疗,临床上超说明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临床发现使用该药后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肝损伤、代谢紊乱、心血管和神经毒性不良反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不良反应机制可能与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线粒体应激、细胞凋亡等有关,具有剂量相关性,剂量越高则不良反应越大,主要由肝脏CYP3A代谢,当其与某些具有较强CYP3A4抑制作用的药物共同使用时,往往会加重其不良反应。综述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虎杖苷是从蓼科植物虎杖中分离的一种单体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如抗血栓、抗动脉硬化、改善心肌损伤、抗休克以及调节糖脂代谢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虎杖苷还具有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抗肝癌等作用.本文综述了虎杖苷在肝疾病方面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其后续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