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46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眼科学 | 36篇 |
药学 | 1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进程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描述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的临床进程及特征,评价视网膜光凝及冷凝对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非对比性、连续性病例.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检查确诊为急进性后极部ROP的患儿8例16只眼.确诊后24h内行间接眼底镜下行视网膜光凝治疗联合或不联合直视下冷凝治疗.结果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病变大部分位于后极部1区,所有象限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病程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迅速发生视网膜漏斗状全脱离为临床特征.本组8例16只眼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后,9只眼病变完全退化或控制,占56.2%.7只眼病情未能控制,最终发展为4b至5期视网膜病变.结论 AP-ROP进展快,预后不良,部分患儿虽经严密观察和治疗,病情仍进展.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能控制大部分AP-ROP患儿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挽救患儿视功能.临床上需要加强观察和随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低该病致盲率的惟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眼表改变与干眼症的个体化诊断。【方法】 收集96例围绝经期妇女的临床资料,包括眼部症状、裂隙灯检查、干眼诊断性试验、角膜厚度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全身检查包括了妇科体检、围绝经期特征的性激素水平检查以及可疑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涎腺分泌功能;56例有眼部干燥症状为研究组,余40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眼表改变特征与围绝经期关系以及诊断干眼症的个体化。【结果】 研究组56例,最终37例(66.1%)确诊为干眼病,余19例(33.9%)诊断为以干眼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对照组40例患者,9例(22.5%)干眼诊断性试验阳性,但最终与本组另外共25例(62.5%)患者被确诊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只有结膜杯状细胞的减少有显著性差异;96例围绝经期妇女中,干眼确诊患者(37例)与不能确诊患者(59例)相比,角膜厚度均变薄、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和印迹细胞学Nelson分级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干眼诊断试验阳性(46例)和阴性(50例)的患者相比,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眼干燥症状的围绝经女性的干眼确诊率高,但仍存在干眼诊断性试验假阳性。干眼患者的角膜厚度、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和印迹细胞学的眼表特征改变,可协助与围绝经期综合征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眼表改变与干眼症的个体化诊断。【方法】收集96例围绝经期妇女的临床资料,包括眼部症状、裂隙灯检查、干眼诊断性试验、角膜厚度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全身检查包括了妇科体检、围绝经期特征的性激素水平检查以及可疑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涎腺分泌功能;56例有眼部干燥症状为研究组,余40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眼表改变特征与围绝经期关系以及诊断干眼症的个体化。【结果】研究组56例,最终37例(66.1%)确诊为干眼病,余19例(33.9%)诊断为以干眼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对照组40例患者,9例(22.5%)干眼诊断性试验阳性,但最终与本组另外共25例(62.5%)患者被确诊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只有结膜杯状细胞的减少有显著性差异;96例围绝经期妇女中,干眼确诊患者(37例)与不能确诊患者(59例)相比,角膜厚度均变薄、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和印迹细胞学Nelson分级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干眼诊断试验阳性(46例)和阴性(50例)的患者相比,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眼干燥症状的围绝经女性的干眼确诊率高,但仍存在干眼诊断性试验假阳性。干眼患者的角膜厚度、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和印迹细胞学的眼表特征改变,可协助与围绝经期综合征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临床护理教学秘书为主体对护理人员开展系统化培训的效果。方法在科室内设立护理教学秘书岗位,经过培训的教学秘书在科室内对规培护士及实习护生进行规范化带教。采用考核及效果评价等方法,评价教学秘书开展培训的效果。结果培训前后实习护生理论及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培训后规培护士各项理论及操作成绩及格率均在90%以上,平均分在72分以上;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对教学秘书开展的教学及培训工作评价较高。结论由教学秘书在病区内开展教学及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理论及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矫治术中心脏不停跳与心脏停跳两种术式对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阐明cTn-I是判断不同术式心肌保护效果的一个新指标.方法:36例先心病矫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跳组(组Ⅰ),心脏不停跳组(组Ⅱ).分别于各时段抽血,测定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同时行电镜观察手术前后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术后各时点组ⅠcTn-I明显高于组Ⅱ(P<0.05);组Ⅰ CK-MB、CK、LDH明显高于组Ⅱ(P<0.05).电镜观察组Ⅱ术后心肌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而组Ⅰ受损程度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先心病矫治术中心脏不停跳明显减轻了心肌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减少了cTn-I的释放,较冷晶体停跳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肌钙蛋白I是判断心肌保护效果的一个灵敏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血液净化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某些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等的治疗,但血液净化体外循环的先决条件是需要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我院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对27例急性及慢性肾衰、药物中毒的患者,采用动静脉留置针直接穿刺并留置的方法,能迅速建立动静脉血管通路,并有效保持其通畅,在救治危重病人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和中央静脉阻塞患眼振荡电位的频域和时域参数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测定了BRVO9例9只眼,CRVO9例9只眼和40只正常眼的OPS,并经快速富里叶变换昨到OPS的频谱。对BRVO、CRV患眼和正常眼的OPS频域和时域各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眼比较BRVO患眼的OPS在110-250HZ频率范围内主频率显著下降;平均频谱的幅度、总功率、最大振幅和最大功率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VEGF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34例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血VEGF水平。随机抽取健康女性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VEGF。结果宫颈癌患者外周血CD4+、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而CD8+水平、IL-6、VEGF显著升高。IFN-γ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肿瘤期别越晚,CD4+/CD8+比值越低,CD8+、IL-6、VEGF水平越高,IFN-γ水平则无明显差异性。结论宫颈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导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VEGF诱导肿瘤血管形成,促进宫颈癌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四种不同方法治疗血管瘤远期疗效。方法 取 1992~ 1998年共七年间我院门诊及住院分别患有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病人 2 33例 ,分别采取血管瘤营养血管结扎 平阳霉素注射、5 %鱼肝油酸钠注射、平阳霉素 强的松龙注射、平阳霉素 5 %鱼肝油酸钠注射 4种治疗方法 ,并对上述 4种方法血管瘤注射后进行随访及疗效评定。结果 血管瘤营养血管结扎 平阳霉素注射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较其余 3组高 ,而单纯应用鱼肝油酸钠血管瘤注射组较其余 3组无论是总有效率或显效率均低。结论 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治疗血管瘤效果好 ,而血管瘤远期疗效与药物在瘤体内存留时间长短有关 ,停留时间愈长 ,其有效率愈高 ,而缝扎血管瘤营养血管后无疑为药物在血管瘤内长时间停留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减痛法配合一对一陪伴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孕期接受呼吸减痛法培训的初产妇50例做为观察组,选取未接受呼吸减痛法培训的初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临产时观察组由一名专职助产士有针对性地进行呼吸减痛法的指导,对照组不做呼吸减痛法的指导,仅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待产。两组孕妇均按常规一对一陪伴分娩,按正常方法观察产程,收集相关资料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出现Ⅰ级与Ⅱ级分娩疼痛的产妇较对照组增加,而Ⅲ级分娩疼痛者明显少于对照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减痛分娩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减痛分娩方法,可以缩短总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