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内科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31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芹菜素对A375黑色素瘤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氮化合物(MTS)法检测芹菜素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考察芹菜素对体内黑色素瘤生长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芹菜素对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小管形成实验检测芹菜素对人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芹菜素对A375细胞中调控增殖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磷酸化P38(p-P38)、总蛋白P38(t-P38)、磷酸化Erk(p-Erk)、总蛋白Erk(t-Erk)。结果 体外芹菜素处理A375细胞后,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及体内生长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受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较溶剂对照组明显减弱;小管形成实验中,芹菜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诱导的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研究发现,芹菜素能抑制血管生成相关蛋白VEGF及MMP-9的表达,同时芹菜素也能抑制调控肿瘤细胞增殖相关蛋白,如p-P38及p-Erk的表达。结论 芹菜素能抑制A375黑色素瘤生长、迁移及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2.
3.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情况.方法 根据早期应用氨基酸剂量的不同,将2013 年3 月至2014 年6 月收治的生后24 h 内入院,出生体重1 000~2 000 g 的86 例早产儿随机分成低剂量组(n=29,每日1.0 g/kg,每天增加1.0 g/kg,最大达每日3.5 g/kg),中剂量组(n=28,每日2.0 g/kg,每天增加1.0 g/kg,最大达每日3.7 g/kg),高剂量组(n=29,每日3.0 g/kg,每天增加0.5~1.0 g/kg,最大达每日4.0 g/kg),同时进行常规的其他静脉营养及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早产儿最大体重下降程度随氨基酸输注量增加而降低,恢复出生体重天数、肠道营养达100 kcal/(kg · d)天数、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随氨基酸输注量增加而减少,头围增长则随氨基酸输注量增加而增加(均P<0.05).高剂量组早产儿血尿素氮(BUN)水平在生后7 d 时高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P<0.05);肌酐、pH 值、碳酸氢盐、胆红素及转氨酶水平在生后7 d,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产儿在生后24 h内静脉应用高剂量氨基酸可以改善早产儿生后近期营养状况,但有一过性BUN 升高.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的特点,分析年龄、损伤侧、损伤部位等因素对MMSE总分和各分项评分的影响。方法67 例重度脑外伤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并采用MMSE进行评分,分析结果。结果患者在回忆、定向、计算、书写与绘图方面平均得分相对较低,而在命名、记忆、复述、理解方面得分相对较高。45~65 岁患者在MMSE总分和空间定向、阅读方面得分低于18~44 岁患者(P<0.05)。与基底节损伤相比,额叶损伤在时间定向、空间定向、记忆和计算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额颞顶叶损伤在MMSE总分、时间定向、空间定向、计算和绘图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S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外伤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年龄和损伤部位会影响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6.
7.
刘仍海教授从事肛肠疾病研究三十余载,对慢性肛窦炎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刘教授认为本病是由内外浊毒之邪相兼致病,浊毒既指机体正常代谢所排泄的污浊之物,也指因机体功能失常而内生的一种致病因素,脾虚肝郁为本病之本,浊毒蕴结为局部之标,清阳不升、浊阴难降是本病缠绵难愈之关键,治疗当\"断其源,散其储\".本文从浊毒致病阐释慢性肛窦炎的发生发展及致病特点,介绍刘教授基于\"浊毒理论\"以补脾柔肝、升清降浊法治疗慢性肛窦炎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兔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发生过程中骨髓代谢的变化特点。方法:通过兔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制作兔OP模型模拟绝经期妇女的OP过程。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的变化。通过活体磁共振氢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和离体液相色谱结合质谱(LC?MS/MS)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骨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OVX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的取样分析节点均分别设定在术前、术后2个月和术后5个月。结果:随着时间的发展,术后5个月OVX组的BMD值较Sham组明显减低(2个月,P<0.05;5个月,P<0.01)。1H?MRS扫描分析表明,与Sham组相比,OVX组骨髓中的乳酸和脂类含量在术后2个月和5个月时均明显增加。OVX组骨髓中的胆碱、肌酸、谷氨酰胺、羟脯氨酸却较Sham组减少。在术后2个月时,进行离体骨髓代谢组学分析,也得到了上述相似的骨髓代谢变化结果。此外,1H?MRS扫描分析发现,OVX组的氨基酸、酰基肉碱、核苷酸和神经酰胺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关分析发现,BMD值与乳酸值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842,P < 0.01),BMD与胆碱、肌酸、谷氨酰胺和羟脯氨酸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随着OP进展,骨髓代谢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利用1H?MRS对活体进行骨代谢变化扫描分析可能是评价OP的一种潜在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术中行前房穿刺对术后早期眼压的影响.方法:将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房穿刺组(A组)和未行前房穿刺组(B组),A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同时行前房穿刺,B组仅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应用AccuPen手持式回弹眼压计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30、60min,1d,1wk测量眼压,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眼压比较,A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2min眼压骤升至42.4±9.3mmHg,与A组同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min时降至17.4±5.0mmHg,与A组同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术中行前房穿刺能够有效控制注射后的早期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记忆障碍康复训练的疗效,比较不同训练模式的疗效及优缺点,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将全国12家综合医院和专业康复机构144例记忆障碍患者分为仪器训练组、人工训练组和对照组.仪器和人工训练组患者进行以记忆为主的认知康复训练,1次/d,30min次,分别治疗6周和12周;对照组不参加训练.对训练前后的瞬时、短时和长时记忆进 行评定;比较仪器训练组、人工训练组及对照组训练前后组内及组间成绩;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损伤部位及昏迷时间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仪器训练组及人工训练组6周、12周成绩均较初评显著提高(P<0.001),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仪器训练组成绩明显高于人工训练组(P<0.01);年龄与疗效呈负相关.结论 记忆障碍康复的疗效显著;12周的康复训练可使患者的记忆功能显著提高;采用认知康复专业仪器进行认知训练模式的疗效明显优于人工训练模式,应予以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