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阳性与阴性精神分裂症在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中异同。方法:收集37例阳性、26例阴性精神分裂症及64名正常对照,应用脑诱发电位仪(美国)完成视觉诱发电位(VEP)、听觉诱发电位(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结果:阳性、阴性及正常对照组在VEP、AEP潜伏期,VEP、AEP、SEP波幅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阳性组VEP、AEP潜伏期前移,AEP潜伏期延迟,VEP、AEP、SEP波幅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阴性组AEP潜伏期延迟,VEP、AEP、SEP波幅降低更甚;阳性与阴性组比较,VEP、AEP潜伏期及VEP、AEP波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阳性与阴性精神分裂症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有其特点,值得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汉族人群中多巴胺D3受体基因(DRD3)第一外显子第9密码子A→G单核苷酸置换多态性(Ser9Gly多态)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94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基因分型鉴定。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DRD3多态性分布频率、精神分裂症早发组与非早发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并与其他国家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分布无明显差异,早发组与非早发组亦未发现明显差异,而该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巴西、英国人群有明显差异。结论:研究人群中未发现DRD3基因Ser9Gly多态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多态性同强迫症(OCD)的关系。方法:采用PCR-AmFLP技术测定105例OCD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的DRD4基因48bp可变数目重复序列的多态性。结果:OCD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显著(P〈0.05);其中患者组在4倍48bp重复序列纯合子的分布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RD4基因48bp可变数目重复序列的多态性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0~7岁流动儿童分布及其计划免疫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湖北省流动儿童的分布及其计划免疫状况,在本省部分地区,采取分级选点方式进行了调查。全省共调查了22个城市、县城、乡镇、乡村流动儿童点,0~7岁儿童5863名,其中流动儿童569名,占9.70%。其比例按城市、县城、乡镇、乡村的顺序由大到小排列。流动儿童的来源:外省占14.94%,外县占26.89%,外乡村占58.17%。流动儿童建卡率为55.71%,四苗全程覆盖率54.66%,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相应指标。调查表明:湖北省0~7岁流动儿童比例大,绝对人数多,地理分布不平衡,计划免疫状况差,是我们今后计划免疫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分别以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比较二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1 对象和方法 为笔者医院2004年3月至2005年7月期间门诊和住院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60岁;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和药物依赖者. 相似文献
6.
黄永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995,6(3):52-52
竹山县麻疹爆发流行调查湖北省卫生防疫站黄永进1994年12月~1995年4月,竹山县发生了麻疹爆发流行,共发病336例,发病率为71.20/10万,其中1例因合并肺炎心衰死亡,病死率为0.3%。此次流行时间长,波及15个乡镇,占乡镇数的60%。3月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丹麦丹迪公司KeyPointV2.12诱发电位仪(ERPs),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例急性精神分裂样障碍患者及40例健康人(对照组)使用听觉Oddball范式检测P300成分,同时运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组进行精神症状评定,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离出几个症状因子。结果 PANSS项目主成分分析显示认知障碍、阴性症状、抑郁症状、敌对/兴奋、妄想/幻觉5个因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300波幅在F2、Cz、P2、T3、T45个记录区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P300潜伏期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组认知障碍因子仅与Fz、T3处P300波幅呈负相关(r=-0.43,P〈0.01;r=-0.33,P〈0.05)。结论 额及颞区P300波幅降低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一定程度的认知损害。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1995~1999年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湖北省1995~1999年分离到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3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32例分布在25个县(市、区),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3岁儿童占87.5%,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占65.4%,Ⅱ型病毒占53.1%。32例中有2例可诊断为服苗相关病例,另有5例怀疑为疫苗接触者相关病例,其特点是①病例分散分布;②病例年龄均<3岁;③临床特征有发热,非对称性弛缓性麻痹,临床诊断多为脊灰;④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