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螺内酯、多巴酚丁胺、米力龙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改多巴酚丁胺为左西孟旦.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指标的变化,静脉置Swan-Ganz导管,以心电压力监测仪测定平均右房压(M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MPCWP),热稀释心排计算机测定心排血量,计算心脏指数(CI)、左室搏动指数(LVgWI)、体循环阻力(SvR)和肺循环阻力(PvR).结果 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48±4)%比(42±4)%,P<0.05)],血压及心率下降程度、6 min步行距离,以及左心室内径缩短程度、相对室壁厚度(RWT)、短轴缩短率(FS)、心搏出量(SV)增加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MRAP、MPAP、MPCWP、LVgWI、SvR、PvR,MPAP、MPCwP下降,CI增加,SVR、PVR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西孟旦能够更好地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标准的溶栓方案,治疗组加用替罗非班。评估两组梗死血管的再通率;测定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心肌梗死后48 h及30 d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溶栓再通率明显提高,不良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血小板集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及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能显著提高梗死血管的开通率和降低血小板集聚率,能显著减少A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及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按Braunwald标准,120例心功能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分为IB组(35例)、ⅡB组(42例)及ⅢB组(43例),并取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作为对照组。SAP组与UAP组于入院时及入院后24h抽肘前静脉血2次,分别行BNP、cTnI和hs—CRP检测,取两次结果的最高值。常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和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①UAP组缺血性ST。(ST段延续至J点后80ms)段下移水平及BNP、cTnI、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ⅢB组显著高于IB组和ⅡB组(P均〈0.05)。②冠脉三支与双支病变组BNP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缺血性sT舶段下移敏感性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BNP、cTnI明显高于双支及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观察4周,UAP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cTnI和hs—CRP是30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血浆BNP、cTnI、hs—CRP水平对临床评价UAP患者病情程度及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缬沙坦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以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琥珀酸美托洛尔、利尿剂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ACEI改用缬沙坦,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及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压及心率下降程度、6min步行距离,以及左心室内径缩短程度、左室射血分数、相对室壁厚度(RWT)、短轴缩短率(FS)、心搏出量(SV)增加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能够更好地逆转左心室肥厚及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