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胎膜早破是产科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我院经1100例分娩统计,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0.9%,引起胎膜早破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其病因是多因素的,但胎膜早破的发生与胎儿发育、胎位异常、产道和宫内病理性异常及感染有关。临床上胎膜早破与难产和感染互为因果。胎膜早破是产科的棘手问题之一,是围产期常见并发症,可引起早产、脐带脱垂及母儿感染,且常预示难产发生,其发病率近年有增加倾向,国内报道≥37周为10%,<37周为2.0%~3.5%,早产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较高,如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婴安全。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胎膜早破病例,与随机抽取同期无胎膜早破100例对照,年龄、孕周差异均无显著性。结果:胎膜早破可使手术产率(42.5%)、产褥病率(20%)、早产率(19.17%)、新生儿窒息率(11.67%)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对胎膜早破的孕妇应根据孕周以及综合检查结果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复方炔诺酮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性激素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按照排序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醋酸甲羟孕酮片口服,从月经第14天开始服用,每次2 mg,tid,连服10 d,连服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在实验组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联合复方炔诺酮片治疗,从月经周期第5日开始用药,一日1片,连服22天,服用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清性激素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过程中共脱落6例,最终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62例。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55%(58例/62例例)和79.03%(49例/62例);这2组的促卵泡激素(FSH)水平分别为(29.82±2.87)和(42.17±1.57)U·L^(-1);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分别为(17.47±1.56)和(27.30±1.35)U·L^(-1);雌激素(E2)水平分别为(324.45±13.53)和(473.11±14.23)pmol·L^(-1);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分别为(22.48±1.28)和(30.17±2.72)ng·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5.22±0.14)和(6.70±0.13)ng·L^(-1);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5.14±1.29)和(8.15±1.86)mm;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1.29%和29.03%;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复方炔诺酮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相关水平,且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分娩前血糖变异性参数与子代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2月连云港市东方医院GDM患者100例,以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孕妇261例作为对照。根据GDM患者和正常孕妇分娩的新生儿是否为巨大儿(体重≥4 000 g)分为GDM巨大儿组、GDM健康儿组、巨大儿对照组、健康儿对照组。收集所有孕妇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并检测血糖变异性参数[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GDM患者子代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新生儿体重与产妇血糖变异性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曲线拟合和阈值效应分析确定MAGE、MODD和PPGE的阈值效应。结果 GDM巨大儿组新生儿出生30 min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巨大儿对照组(P<0.05)。GDM巨大儿组孕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M...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亚型的分布特点,探讨HPV分型检测在宫颈高度病变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137例患者进行HPV分型检测,并对HPV基因高危亚型进行分析,分析HPV亚型的检出情况,并比较HPV分型与病理结果。结果 31~40岁组和41~50岁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2.2%和89.6%,均高于≤30岁组(73.3%)和≥51岁组(82.6%,P〈0.05);单型感染者62例,多重感染者5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各类型中,以16及58型感染为多,其次是52、33和18型。单型感染和多重感染均主要以16、58和52型感染为主。高危型阳性的检出率为3.3%(4/120),高于高危型阴性中宫颈癌的检出率(0,P〈0.05);高危型阳性炎症、疣症及疣、CINⅠ、CINⅡ和CINⅢ的检出率分别为25.0%(30/120)、28.3%(34/120)、25.0%(30/120)和18.3%(22/120),均高于高危型阴性的检出率(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以16和58型感染为多,在宫颈病变进行高危型HPV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治和癌变预防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文通过对35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未破裂患者使用米非司酮结合中药方剂治疗,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本组35例,病史特点如下:(1)有停经史,阴道出血,轻度腹痛;(2)生命体征平稳;(3)B 超检查:宫腔内无孕囊,一侧附件有肿块,直径小于5cm,子宫直肠凹无积血或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屈螺酮炔雌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2015年7月连云港市东方医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月经周期第5天起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1片/次,1次/d,连续服用21 d为1个周期,停药后待患者出现撤退性出血的第5天进行下个周期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患者月经周期第1天起口服醋酸地塞米松片,1片/次,1次/d,直到患者排卵后停止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周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空腹胰岛素水平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H、T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FIN)、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IN、HOMA-IR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排卵率分别为37.5%、65.0%,妊娠率分别为25.0%、5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屈螺酮炔雌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和性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电视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输卵管妊娠方面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手术在诊治输卵管妊娠方面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5月~2006年11月间收治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应用电视腹腔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并与同期50例开腹手术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手术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镇痛剂的需求、胃肠功能恢复等方面与开腹手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均在镜下明确诊断和治疗,全部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术后24h测血β-HCG均下降超过50%。无持续性异位妊娠(PEP)发生,对保守性手术患者术后1~3个月行通液术,通畅率87.5%。结论电视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在达到治疗效果前提下,对患者损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8.
巨大儿分娩的临床分析及产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巨大胎儿的分娩方式及预后,以进一步保障母婴安全。同时寻找临床可行的预测巨大儿的方法。对近六年的分娩总数5675例,其中巨大胎儿3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231例,占巨大儿总数的59%;阴道分娩161例,占巨大儿总数41%;产后出血18例,占巨大儿总数4.5%,新生儿窒息14例,占巨大儿总数3.6%;围产儿死亡1例。结论加强孕期监护,预防巨大胎儿的发生,选择正确的分娩时机与分娩方式,可降低母婴并发症,保障母婴安全。产前预测巨大儿可以指导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9.
氨茶碱、地塞米松治疗胎儿窘迫80例分析黄梅顾金云(连云港市红十字医院)胎儿窘迫是宫内缺氧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的一种现象,是导致剖宫产率增加,新生儿Apgar评分低,甚至新生儿死亡的直接原因。本文采用氨茶碱、地塞米松静脉缓注治疗第一产程胎儿窘迫,并与传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甲氨蝶呤在未破裂型异位妊娠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0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以20mg甲氨蝶呤+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隔日静滴,并结合四氢叶酸解毒,B组采用50mg甲氨蝶呤单次肌注治疗,C组在B组的基础上联合50mg米非司酮,1次,d,持续7d进行治疗。结果治愈率A、B、C三组分别为67.5%、90.O%和92.5%,B、C组不同治疗时期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和C组异位妊娠包块缩小超过50%者显著高于A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22.5%和45.0%,C组高于A、B两组(P〈0.05)。结论甲氨蝶呤单次肌内注射治疗方案较多次静脉滴注的治疗效果更好.虽有一定不良反应。但在停药后均能很快恢复正常,而加用米非司酮的方案未增加疗效,反而带来了更高的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