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女,45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年,加重2周入院。2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反复心悸、胸闷。情绪激动或劳累都可出现。休息后可缓解,程度不重。到当地医院就诊,做心电图提示V。~V6T波倒置0.2~0.5mv,初步诊断为冠心病,间断服用丹参片治疗,自觉服药及休息后症状能缓解,未再做进一步的诊疗。1周前患者情绪激动后又出现心悸、胸闷,程度较以前重,服用丹参片及休息后无明显缓解来住院。体温37.1℃,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mmHg,心律齐,无杂音,双肺、腹部未查见异常,血常规正常,心电图V1-V6T波仍倒置(与2年前心电图相比无变化)。入院后按冠心病给予丹参针、果糖、硝酸甘油等营养心肌、改善冠状动脉血供治疗半月,患者症状仍不见好转。住院期间做腹部B超提示胆囊底结石0.8em。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冠脉病变,考虑胆心综合征,后行胆囊切除术,术后1周复查心电图Vl1~V4T波倒置0.1~0.3mv,V5W6T波直立0.2~0.3mv,心悸、胸闷症状减轻。术后随访半年,未再诉心悸、胸闷,半年后复查心电图V1~V6T波均直立。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6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4例、治疗组34例,两组均接受同样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索钙5 000 U脐周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共7 d,同时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 mg静脉滴注,1次/d,共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1.18%)与对照组(67.6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心肌缺血的改善总有效率(88.26%)与对照组(61.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确切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普外科切口愈合不良原因、预防及治疗。强调切口愈合不良有非常多原因,做好每一个环节,才是切口良好的保障。方法回顾2005年至2010年172例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资料。结果 172例中有切口感染、脂肪液化、血肿、缝线断裂等多种原因。结论切口愈合不良,除患者本身因素外,大部分与医师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管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盆腔野加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不能手术的中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60例不能手术的Ⅱb、Ⅲ期宫颈癌患者先采用模拟机定位,盆腔野前后二野(16-18)cm×(15—17)cm对穿照射,1.8—2Gy/次,5次/周,照射剂量46—50Gy;然后采用CT模拟定位,勾画GTV(肿瘤靶区)和CTV(临床靶区)及周围敏感器官,设4—6个野等中心照射,2—2.5Gy/次,5次/周,照射剂量24—30Gy,总剂量70-78Gy。结果总有效率(CR+PR)为91.67%(55/60),其中CR55.0%(33/60),PR36.67%(22/60),SD8.33%(5/6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56/60)、83.30%(50/60)、76.67%(46/60),其中3年生存率Ⅱb期84.85%(28/33),Ⅲ期66.67%(18/27)。放疗早期反应:直肠反应发生率20%(12/60),膀胱反应18.33%(11/60),消化道反应26.67%(16/60),会阴部皮肤反应21.67%(13/60)。晚期并发症:放射性结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均为8.33%(5/60),阴道挛缩黏连、宫腔积液均为5%(3/60),早晚反应均为Ⅰ-Ⅱ级。结论采用盆腔野加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有较好的局控率与生存率,毒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且操作易行,照射时间及治疗周期短,尤其适合无法进行腔内治疗患者,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7.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后期出现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具体病因不明,有研究表明大多与心肌持续性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于1970年由Burch等命名,主要由于长期冠状动脉粥样病变后出现持续性心肌缺血,发展到后期出现类似于DCM的临床表现,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二者在临床上均有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复杂多样的心律失常和病程呈慢性进行性加重等特点,不易鉴别,但二者在病因、病理、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均不相同。确诊需依赖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冠状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难以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众多致命性感染和非感染疾病的最终阶段,其发病机制目前以Bone提出的"免疫失衡(immunologic dissonance)学说"[1]为代表,该学说认为MODS是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的作用失衡所致。因此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是早期治疗MODS的关键所在[2]。最近资料报道,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能清除这些炎症介质,故可望通过CBP治疗来改善MODS预后。本文就CBP中最常用的连续性血液滤过及其新技术对炎症介质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126例 CHF 患者进行评分,其中有心理障碍者45例作为观察组,在无心理障碍者中抽取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26例 CHF 患者中抑郁发生率26.2%,焦虑发生率20.6%,其中11.1%为抑郁、焦虑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是 CHF 患者并发心理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结论CHF 患者有较高的焦虑、抑郁发生率,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52例伴抑郁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和记录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QOL)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评分,并计算抗抑郁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LVEF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OL评分以及HAMD量表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抗抑郁治疗总有效率达69.2%(18/26),对照组为38.5%(10/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QOL,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