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5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可国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7,(5)
作者结合组织学病理变化,回顾性分析9例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肝静脉闭塞的影象学所见。 CT所见:9例中8例显示肝实质局灶性或散在性低密度区,肝实质密度不均匀。6例尸检证实为坏死或纤维化。造影增强后,肝实质斑片状强化是特征性表现。系因静脉引流受损后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尾叶均增大,这是由于尾叶通过多条小静脉直接引流入下腔静脉,在主肝静脉阻塞后此段的引流可不受损,因而尾叶内血流有相当程度的增多的缘故。增强后尾叶的强化可以是低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决定于尾叶静脉阻塞的程度。大剂量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肝静脉不显影,是一重要的诊断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在观察肝内胆管扩张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病理或临床确诊的肝内胆管扩张的病例,根据其形态特征分为五型,匀称状、囊状、枯枝状、跳跃式及软藤状扩张。结果匀称状扩张19例(良性占36.8%,恶性为63.2%),囊状扩张6例(良性100%),枯枝状扩张13例(良性占92%),跳跃式扩张10例(良性占80%),软藤状扩张32例(恶性占100%)。结论肝内胆管扩张的CT形态特征对鉴别胆管良恶性有高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肝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和胰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 肝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表现为肝胰巨大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实性病灶内有分隔,囊性病灶囊壁有壁结节,增强扫描肿块呈边缘不规则环形强化,强化呈快进慢出的表现。结论 肝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术前定性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照研究胰腺实性局灶性病变(s-FLPs)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的增强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低机械指数CEUS回顾性分析确诊的49例s-FLPs的增强模式,并与CECT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诊断能力.结果 ①CEUS血管期肿块内可观察到微血管灌注过程;②CEUS的实质灌注双期增强模式与CECT的双期增强模式一致性为73.5%(36/49),CEUS的实质灌注早期与CECT的胰腺期增强水平的一致性可达87.8%(43/49),低/低增强是胰腺癌CEUS和CECT最常见共同增强模式.③比较CEUS与CECT的鉴别诊断能力,两种方法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与CECT的增强模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对s-FLPs的诊断能力相近,CEUS有可能成为s-FLPs影像学诊断的一种重要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4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发现肝癌CT“密度更低区”的特征是:在低密度的癌灶内应有多数性的“密度更低区”;“密度更低区”可发生在肿瘤的中心和(或)边缘,其形态可以是多斑点状(主要见于结节型肝癌),也可以是片状并多斑点状或多条状(多见于巨块型肝癌).认为以上肝癌CT“密度更低区”的特征是肝癌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和肝转移瘤进行CT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肝癌CT“密度更低区”对栓塞治疗后碘油潴留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作者对40例经LP-HAE的原发性肝癌,进行了栓后CT肿瘤边缘部碘油的潴留形态与栓前CT肿瘤边级部密度状态的对照研究,结果说明:肝瘤栓前CT肿瘤边缘部出现的“密度更低区”,是导致栓后碘油不潴留或不潴留的主要原因。文中还对肝癌“密度更低区”的病理基础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囊性结构及实性成分的CT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瘤患者CT影像资料。结果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6例,单囊者7例,多囊且数目小于6个者2例,大于或等于6个者7例;最大囊直径小于2 cm者6例,大于或等于2 cm者10例;囊壁平均厚度1.5 mm(1.0~1.9 mm);有实性成分者14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7例,明显强化4例,门脉期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8例,动脉期与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10例,单囊者7例,多囊且数目小于6个者2例,超过6个者1例;最大囊直径小于2cm者4例,大于或等于2 cm者6例;囊壁平均厚度2.2 mm(1.1~3.0 mm);有实性成分者8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5例,明显强化1例,门脉期无强化1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与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病例囊壁厚度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3例出现中央瘢痕钙化者均为浆液性囊腺瘤,两组病例实性成分双期增强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动脉期=0.521、P门脉期=0.301)。结论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囊壁厚度及囊内中央瘢痕钙化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实性成分在CT双期增强中强化程度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9.
乳腺癌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乳腺肿块性病变患者(22个病灶)行多层螺旋CT电影模式灌注扫描,其中乳腺癌9例,良性肿块8例.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所得数据按乳腺癌与良性肿块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BF(35.92±8.36)mL/(min·100g),BV(12.79±3.13)mL/100 g,MTT(15.37±4.45)s,PS(19.72±5.08)mL/(min·100g);良性肿块组BF(16.83±5.36)mL/(min·100g),BV(5.35±2.43)mL/100g,MTT(16.54±4.19)s,PS(5.47±2.83)mL/(min·100 g),两组BF、BV、P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的血流量、血容量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高于良性肿块,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大肠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仿真结肠镜(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DD)和透明法(Raysum)重建,并与电子结肠镜(EC)和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仿真结肠镜结合MPR、SSD和Raysum技术能对大肠癌病变准确定位,并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及特征。但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结肠外形、肠腔内外情况、病变的形态、范围及浸润程度等细节方面各有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无创的、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