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20篇 |
临床医学 | 25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6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73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因素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索和检验汉密顿抑郁量表在中国抑郁障碍人群中的因素结构。方法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评价汉密顿抑郁量表在抑郁障碍人群中的因素结构。结果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显示,汉密顿抑郁量表由8个因子组成,因素负荷为0.428—0.912,与原7因子模型不一致;验证性因素分析也不支持汉密顿抑郁量表的7因子结构模型。结论汉密顿抑郁量表在中国抑郁障碍人群中可能呈现多因子结构,不同人群体可能因子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5.
6.
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SIA)对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因的抑郁症患者 2 3例、无诱因的抑郁症患者 2 9例和 2 9名正常人的血清白介素 2 (IL 2 )、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白介素 10 (IL 10 )和白介素 12 (IL 12 )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3组间IL 2、sIL 2R及IL 12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IL 10则 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因组IL 2及sIL 2R水平明显低于无诱因组和对照组 (P <0 0 1) ;有诱因组其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心理活动影响的严重程度与IL 2和sIL 2R水平呈负相关(P <0 0 5 )。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患者的细胞免疫激活系统有抑制作用 ,IL 2可能是起主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网络成瘾症情绪障碍共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症(IAD)初中生焦虑抑郁共存现象的现状,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对700例初中生进行IAD诊断问卷(YDQ)调查及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测试.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64例(94.9%),IAD患者47例(IAD组),非ISD患者617例(对照组).SAS和SDS评分,IA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焦虑抑郁障碍中轻、中、重度患者的例数IAD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其中仅存在焦虑情感障碍3例(6.4%);抑郁障碍12例(32.4%);而有焦虑抑郁共存的患者22例(59.5%).结论:IAD初中生焦虑抑郁障碍比较明显,且抑郁焦虑共存的发病比例较高,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失眠症者睡眠的主观评估和多导睡眠图对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对睡眠评估的心理特征。方法:应用多导睡眠图对50例失眠症患者进行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早晨起床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并与22名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失眠症组睡眠潜伏期长,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低(P〈0.01);失眠症主观评估的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与多导睡眠图结果比较具有显著不一致(P〈0.05 ̄0.01)。结论:失眠症组不但睡眠质量低于正常人,而且有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非典”流行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方法 采用 SCL-90 ,SAS和 SDS对 1 0 4名大学生在非典流行期间被隔离时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 ,并与非典流行 3个月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自身前后比较。结果 大学生在非典期间 SCL-90躯体化、偏执、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高于非典流行后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1 ) ;焦虑和抑郁情绪在非典流行被隔离时非常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1 )。结论 大学生在“非典”流行期间被隔离时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和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14个月后极重灾区县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参加卫生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汶川震后社会心理支持项目"培训与心理干预的6个极重灾区县基层医务人员307人。先用一般状况调查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PTSD7)进行调查。然后,对SRQ20≥10分或PTSD7≥4分者均进行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的抑郁发作和PTSD诊断评估以及自杀倾向评定。结果:SRQ20≥10或PTSD7≥4者81人。在完成MINI抑郁发作诊断评估的51人中,符合目前抑郁发作7人;在完成PTSD诊断评估的61人中,符合PTSD发作7人;两者共病3人。在完成自杀倾向诊断评估的62人中,存在自杀倾向10人。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的抑郁发作、PTSD和自杀倾向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安置点之间的PTS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北川的检出率(40.0%)最高。搬迁次数是灾区基层医务人员精神痛苦的危险因素(OR=1.24)。结论:震后14个月后,极重灾区县基层医务人员仍存在明显的精神痛苦,少数人存在抑郁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及自杀倾向。震后多次搬迁可能促使精神痛苦的发生及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