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造成抗痨治疗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简便易行、无创伤、病人容易接受、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益肝汤保留灌肠治疗抗痨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55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研究芩部通络方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阴虚火旺夹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芩部通络方治疗。治疗18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痰菌转阴率、胸部影像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芩部通络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阴虚火旺夹瘀证有确切疗效,具有抗结核杆菌、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增强机体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蜂胶类黄酮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DM-PTB)患者外周血中WBC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以DM-PTB患者120人为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A(蜂胶黄酮1000 mg/d)、B(蜂胶黄酮2000 mg/d)、C(条件对照)三组,每组40人,观察6个月,比较综合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淋巴细胞L和中性粒细胞N)、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量及CD4+/CD8+比值的变化,并比较组内前后差异和组间差异.结果 三组7项观测指标自身前后配对差值(治疗后-治疗前)的均数比较Hotelling T2=515.359,P=0.000;治疗7项观测指标差别Wilksλ=0.017,P=0.000,其中多重比较结果为WBC的B组大于A与C组,L的B组>A组>C组,N的B组大于A与C组,CD3+的B与A组大于C组,CD4+的B组>A组>C组,CD4+/CD8+比值多重比较结果为B与A组大于C组.结论 蜂胶类黄酮能提高DM-PTB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将12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PaO2和PaCO2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2.9%和90.5%,显著高于对照组(25.4%、69.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02和PaC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而PaCO2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PaO2和PaCO2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效果安全可靠,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脑舒通胶囊对冠心病(CHD)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6例C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辛伐他汀片治疗,治疗组予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治疗组与对照组HRV各时域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后代表心率总变异程度HRV指标明显提高(P〈0.01),代表迷走神经功能HRV指标也有上升(P〈0.05),但治疗组上升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心脑舒通胶囊可以改善心率变异,减少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中药益肝汤保留灌肠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证益肝汤保留灌肠对抗痨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以住院初治的肺结核患者100例为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抗结核治疗前均抽血检测肝功能,实验组在接受抗痨治疗的同时,取益肝汤保留灌肠,对照组在接受抗痨治疗的同时,用肝泰乐加维生素C口服,2周为1个疗程,连续应用2个疗程.两组在实验结束后,分别检测肝功能.结果:两组在实验结束后,肝功能指标的组间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的组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药益肝汤保留灌肠,能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预防抗痨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抗痨药所致肝损害(以下简称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也是造成抗结核治疗中断主要原因。近年来抗痨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呈增加趋势。利福平、吡嗪酰氨和异烟肼联用时对肝脏毒性较大,其发生率为82%;异烟肼和吡嗪酰氨为74%;异烟肼与氨基水杨酸钠为76%,故抗痨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较为常见。其特点为发病率高,潜伏期短。与剂量呈正相关。现有资料表明国内中西医结合在本病的理论及临床等方面均作了不少探索。现笔者就有关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