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37篇 |
内科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35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胆碱能神经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在体外对原代分离培养的大鼠脑神经干细胞(NSCs)的胆碱能诱导分化效应.将从两月龄大鼠脑海马、纹状体等区域分离的细胞, 培养于含EGF和bFGF的DMEM/F12培养液中, 在光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 并行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4h后, 一半细胞改换成含有BMP4的培养液培养作为实验组, 另一半细胞继续用原培养液培养作为对照组.在培养第8天,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观察培养细胞的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抗原的表达.结果表明实验组呈ChAT阳性的细胞较多, 发出较强的绿色荧光, 具有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对照组呈ChAT阳性的细胞较少, 发出的荧光较弱.另外行FITC标记的流式细胞术, 检测NSCs的分化、结果表明实验组有16%的细胞呈ChAT阳性,而对照组只有约7%.由此认为BMP4具有诱导NSCs分化成具有胆碱能特性的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引进和发展TECA -I型生物人工肝脏支持系统 (BALSS) ,安全有效地治疗药物诱发急性肝衰犬的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BALSS替代肝脏大部切除急性肝衰犬肝功能的效应 ,以为急性肝衰者提供肝组织再生修复的机会。方法 :研究采用肝脏切除 75%~ 80 %的方法建立急性肝衰模型犬 :将酶消化获得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肝细胞培养于TECA -I型BALSS的生物反应器中 ,通过中空纤维管膜与肝衰犬的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6h ;并以药物治疗组和无肝细胞透析组作为对照。结果 :肝脏大部切除术后 2 4h开始 ,犬血NH3、GPT、GO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以中医基础理论指导、通过睡眠认识人体身心状态的方法.方法 以一种自然睡眠检测技术为平台,通过对2 000余例受试者睡眠检测数据和临床资料的分析,提出睡眠周期反映经脉循行的假说,并初步探索夜间睡眠参数趋势中的气血阴阳信息.结果 睡眠周期是睡眠过程中气血依时辰在不同经脉间循行的表现;经脉或相关脏腑的疾病状态下,睡眠的周期性以及睡眠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夜间睡眠过程中的心率、呼吸率等动态变化同样反映了阴阳的交替、推移.结论 可将睡眠过程参数判读作为中医辨证手段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APA微胶囊免疫隔离生物膜制备中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优化制备条件, 简化工艺, 控制质量, 本文观测了APA(海藻酸盐-聚赖氨酸-海藻酸盐)微胶囊免疫隔离生物膜制备过程中部分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与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微囊的粒径与静电微囊发生仪脉冲频率呈负相关; 与推进泵速度呈正相关; 与针头内径呈正相关.随着聚赖氨酸浓度的增加, 膜厚度显著增加.微囊的粒径不随聚赖氨酸成膜反应时间延长而改变, 但影响膜的厚度.柠檬酸钠的液化时间对微囊的粒径与厚度均无明显影响.通过优化制备条件, APA微胶囊免疫隔离生物膜将具有更好的通透性、柔韧性、生物相容性和强度. 相似文献
5.
微囊化牛嗜铬细胞移植于脊髓蛛网膜下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微囊化牛嗜铬细胞(BCC)异种移植于大鼠和癌痛病人疹髓蛛网膜下方法,观察BCC镇痛作用和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衰对异种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移植后微囊组和非微囊组织大鼠基础热痛阈和尼古丁激发热痛阈明显升高,微囊组80%受试鼠的镇痛特续时间超过270天,将微囊化BCC樾入8例癌痛疾人朱网膜下,除1例痛效果不明显外7例缓解,减少或停止使用止痛药,镇痛作用持续时间〉60天 相似文献
6.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倒置显微镜,恒温振荡器,微囊制备仪,APA微 囊,PBS缓冲液。 1.2方法 ①APA微囊机械强度的测定于显微镜下分别 取APA微囊各100个,分装入3只100ml三角烧瓶中,加入 生理盐水50ml。置于37.5℃恒温振荡器中,以120r/min速 度水平振摇。分别于6h、24h、48和72h在光镜下计数破损 微囊的数量,计算微囊破损率(破损率=破损微囊个数/微囊 总数×100%)。②APA微囊化学强度的测定取制备好的 … 相似文献
7.
8.
嗜铬细胞移植治疗疼痛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进行同种或异种移植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治疗疼痛的新方法。基础研究表明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移植嗜铬细胞 ,可显著缓解多种动物疼痛模型的急慢性疼痛并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 ;临床研究也发现接受移植病人的疼痛得到明显的缓解 ,吗啡摄入量显著减少或停止。嗜铬细胞移植镇痛的具体作用机制复杂 ,现在普遍认为移植细胞分泌的各种镇痛物质通过一种“鸡尾酒”式的综合协同效应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与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对不同特性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细胞:牛肾上腺嗜铬细胞、Swis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株(3T3)、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仪器和试剂:加拿大Sun氏静电微囊发生仪;体视显微镜;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氯化钙、柠檬酸钠。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和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分别用其包裹3T3细胞、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及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按照细胞的不同及包裹材料的不同,分为裸细胞组、海藻酸钙微球组、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组。在光镜下观察体外培养的微球、微囊及细胞的形态、存活率、增殖率。细胞增殖率=培养后细胞数-培养前细胞数/培养前细胞数×100%。结果:光镜下见包裹后即刻海藻酸钙微球和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呈大小均一的半透明圆球,直径150~300μm,表面光滑。培养24h时,牛肾上腺嗜铬细胞、3T3或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均呈单个细胞,均匀分散于微球或微囊内。培养120h时,牛肾上腺嗜铬细胞、3T3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在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聚集成团块,而在海藻酸钙微球内仍呈单个细胞散在分布。①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高增殖活性的3T3或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牛肾上腺嗜铬细胞(74.38±7.72,89.08±3.05,87.48±3.43,92.40±7.56,72.67±2.08,89.33±5.13,P<0.01);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海藻酸钙微球内同一种细胞的存活率(87.88±3.38,89.08±3.05,89.63±5.55,85.33±4.86,92.40±7.56,95.08±3.81,83.67±5.51,89.33±5.13,85.33±2.08,P<0.01)。②在不同状态下,培养72和120h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或3T3细胞的增殖率存在差异,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同种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裸细胞组(2.54±0.65,5.20±2.38,2.30±0.70,2.26±0.83,3.89±1.89,13.37±16.14,P<0.05);而在不同状态下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的增殖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在相同状态下,培养72和120h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3T3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18.66±7.76,39.11±16.06,P<0.01);而3T3与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的增殖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对同一种细胞,培养24,72和120h时,海藻酸钙微球与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相比,其细胞的增殖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培养条件下,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似更利于该3种细胞的生长;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较海藻酸钙微球包裹更利于同种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脑内移植对偏侧帕金森病样猴的行为影响、移植物的存活状况、脑组织液中单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及纹状体区多巴胺D2受体的活动性。方法:实验于1999-01/2003-06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①右侧颈内动脉注射甲基-苯基-四氢吡啶诱发帕金森病样猴模型(n=9),随机分为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6只、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2只及空微囊组1只。②获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以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为材料包裹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将微囊化、非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或空微囊分别植入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及空微囊组帕金森病样猴右侧尾状核和壳核。③观察3组帕金森病样猴移植后的行为改善、移植后14个月及28个月时移植物的状况,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移植后2个月及7个月时移植区微透析液中单胺类物质变化及48个月时多巴胺D2受体的活动性变化。结果:①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n=6)和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n=2)移植后1周开始帕金森病样猴左上肢活动明显增加,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改善时间7~48个月,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一两个月,空微囊组(n=1)左侧上肢活动无改善。②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植入28个月时仍存活于帕金森病样猴脑内。③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移植后2,7个月时,右侧壳核、尾状核细胞外液中多巴胺、3,4-二羟基苯乙酸和高香草酸水平较移植前明显提高(P<0.05),但仍低于左侧的水平。④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移植48个月时移植区D2受体活性较对侧明显提高。结论:结果表明帕金森病样猴脑内移植的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能够长期存活、产生多巴胺、改善其异常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