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CBT)联合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GAD)的临床效果。方法: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两组均用盐酸丁螺环酮片治疗,观察组加用GCBT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AD-7评分、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等WHOQOL-BREF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依从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CBT联合丁螺环酮片治疗GAD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A组)25例,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B组)25例,口服阿米替林治疗。观察6周,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临床疗效总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6周末研究组显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率为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研究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疗效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安全性好,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导睡眠图及CT在轻度认知损害老年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45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设为研究组,进行多导睡眠图及CT检查;将45例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设为对照组,采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比较两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血流动力学指标、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量表(Mo CA量表)、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结果研究组PSQI和IS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MCA-IP、ACA-PI明显大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Mo CA量表总分(25.50±3.57),明显大于研究组Mo CA量表总分(20.06±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MCAVm、ACA-Vm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HAMA、HAMD评分明显小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导睡眠图及CT可有效反应轻度认知损害老年病人的脑血管情况和睡眠情况,为临床治疗和控制病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对老年痴呆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 1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2组患者均给予奥氮平口服治疗,每日10~20 mg,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r TMS治疗。治疗前后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并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PANSS阴性、阳性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PANSS阴性、阳性评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6周后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6周后血清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 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老年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多潘立酮和奥美拉唑镁肠溶片作为基础治疗,干预组患者采用心理、饮食和运动进行综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胃脘痛、胃脘饱胀和嗳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3种症状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干预组患者的胃脘痛、胃脘饱胀和嗳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63,-3.165,-4.201;P0.01),治疗后干预组的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7.442,P0.001),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00,P0.001),干预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32)。结论:行为干预能提高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对躯体化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79例躯体化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抽取50名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除敌对因子分外,总均分和其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及负性生活事件评分、家庭相关问题评分、社交及其他问题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或0.01);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和负性生活事件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较多的应激事件和心理问题,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用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PSD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对象纳入正常组。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干预,治疗组同时辅以rTMS及氟西汀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氟西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情况,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探究性眼动分析(EEM)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改变。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9.47±3.47)分]及对照组HAMD评分[(12.8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以治疗组HAMD评分的下降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时治疗组及对照组N2波潜伏期[分别为(278.8±16.0)ms和(279.0±16.4)ms]、P3波潜伏期[分别为(377.1±17.5)ms和(378.0±16.8)ms]均较正常组延长,治疗组及对照组P3波幅[分别为(3.60±1.76)μV和(3.68±1.59)μV]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EEM检查结果亦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凝视点[分别为(16.98±5.32)个和(17.46±5.32)个]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分别为(4.29±1.55)分和(4.41±1.56)分]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经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N2波潜伏期[分别为(244.5±15.9)ms和(261.7±13.3)ms]、P3波潜伏期[分别为(343.5±17.1)ms和(361.0±14.9)ms]均较治疗前缩短,P3波幅[分别为(6.38±1.89)μV和(5.50±1.83)μV]均较治疗前增大;2组患者凝视点[分别为(23.61±3.87)个和(20.68±4.54)个]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分别为(6.61±1.70)分和(5.44±1.57)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TMS联用氟西汀治疗PSD患者具有协同效应,能进一步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与心理状况、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其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2例躯体化障碍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测定,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躯体化障碍组的TAS总分、F1因子分、F2因子分、F3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②躯体化障碍患者TAS与SCL-90的相关分析:TAS总分以及各因子分均与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分呈正相关,与焦虑因子分呈负相关(P <0.05或P<0.01);③躯体化障碍组TAS与EPQ的相关分析:躯体化障碍患者的EPQ-E与TAS的F2因子呈负相关,与F3因子分呈正相关;EPQ-N分与TAS的F1、F2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且与患者的心理症状及人格存在一定互动的关系,这为躯体化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波西汀和马普替林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9例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瑞波西汀组35例和马普替林组34例。观察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及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其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评定其不良反应。结果瑞波西汀组的显效率为80%,马普替林组的显效率为79%,瑞波西汀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结论瑞波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较好,且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精神障碍者的入院方式。方法 91例精神病患者,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其入院方式。结果 91例患者中,自愿入院患者18例,占19.78%;医疗保护入院患者51例,占56.04%;强制入院患者22例,占24.18%。同时,≤55岁、未婚、高中及以下学历、家庭收入中低等收入患者所占比例较高(P<0.05)。结论精神障碍者以非自愿入院方式为主,且以低收入、低学历、未婚、中青年患者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