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营养状态、血糖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将60例符合标准的食管癌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组(研究组)和传统氮热量组(对照组),每组30例,均行开胸食管癌切除胸内吻合术。术后前5 d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按热量20 kCal/(kg·d),氮0.1 g/(kg·d)给予,对照组按热量35 kCal/(kg·d),氮0.2 g/(kg·d)给予。术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1 d、术后第3、6天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和术后第1、3、6天查动脉血气测PaO2、PaCO2、乳酸浓度等指标,并在输注肠外营养开始后3 h测末梢血糖。结果: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6天两组各蛋白指标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1、3、6天的PaO2显著高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PaCO2、乳酸和末梢血糖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刀口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与传统氮热量相比营养状态相似,但能更好控制术后血糖水平,有利于降低肺损伤及降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的肺癌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对术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1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BMI≤24 kg/m2、24 kg/m22、BMI≥28 kg/m2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对比分析3组术中与术后相关指标、术者及助手的Borg疲劳评分、术者术后握力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拔管时间晚于A组,C组引流量、疼痛评分高于A、B两组(P<0.05),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高于A、B两组(P<0.05),A、B两组间胸腔积液、术后漏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主刀及扶镜手Borg疲劳评分均高于A、B两组(P<0.05),术前、术后握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肥胖患者,需制定有效的手术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案,重点关注术后疼痛、切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营养状态、血糖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将60例符合标准的食管癌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组(研究组)和传统氮热量组(对照组),每组30例,均行开胸食管癌切除胸内吻合术。术后前5 d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按热量20 kCal/(kg·d),氮0.1 g/(kg·d)给予,对照组按热量35 kCal/(kg·d),氮0.2 g/(kg·d)给予。术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1d、术后第3、6天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和术后第1、3、6天查动脉血气测PaO2、PaCO2、乳酸浓度等指标,并在输注肠外营养开始后3 h测末梢血糖。结果: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6天两组各蛋白指标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1、3、6天的PaO2显著高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PaCO2、乳酸和末梢血糖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刀口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与传统氮热量相比营养状态相似,但能更好控制术后血糖水平,有利于降低肺损伤及降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肺癌淋巴结转移可能性,以选择合适的淋巴结切除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单孔胸腔镜手术切除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和淋巴结清扫情况,分析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函数模型,分析预测结果。结果:胸膜侵犯和脉管侵犯是肺原发性腺癌和鳞癌中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Logit(P)=1/{1+exp[1.990-1.495×侵犯脉管(有vs无,无=0,有=1)-1.433×侵犯胸膜(有vs无,无=0,有=1)]};该模型灵敏度50.0%,特异度92.2%,假阴性率50.0%,假阳性率7.8%,符合率77.6%,阳性预测值77.3%,阴性预测值77.6%;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P=0.00),最佳截断点为0.549。结论:原发瘤既有胸膜侵犯也有脉管侵犯的患者根据最佳界值点可判断淋巴结转移为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在Ⅰ、Ⅱ、Ⅲ期肺癌根治术中临床疗效,初步探讨胸腔镜手术在局部晚期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09年6月~2012年10月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中,随机选取术后病理分期为Ⅰ期的患者40例,Ⅱ期40例,Ⅲ期40例,比较3组术前、术中、术后临床资料,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均无术中输血及中转开胸,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期组与Ⅱ期组术中及术后资料各项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期组肺叶切除时间、淋巴结清扫时间、手术总时间均长于Ⅰ期及Ⅱ期组(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站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腔镜在Ⅰ期及Ⅱ期肺癌根治术中有着明显的优势,Ⅲ期肺癌并非胸腔镜手术禁忌证,某些局部晚期肺癌胸腔镜手术亦可达到根治目的,但手术风险也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基因检测为指导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术后个体化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接受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Ⅱ、 ⅢA 期 NSCLC 患者 56 例随机分为个体化治疗组 26 例和非个体化治疗组 30 例, 取个体化治疗组患者新鲜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 检测靶标包括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复合体 1(ERCC1)、 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 1 (RRM1)、 β微管蛋白Ⅲ、 胸苷酸合成酶(TS)、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乳腺癌敏感蛋白 1 (BRCA1) 等。个体化治疗组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化疗方案, 非个体化治疗组采用 “吉西他滨+顺铂” 方案, 比较 2 组 1 年、 2 年无疾病生存率 (DFS)、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个体化治疗组 2 年 DFS (57.69%)、 PFS (月: 22.1±5.0) 和 OS (月: 24.1±3.2) 均高于非个体化治疗组 (分别是 30.00%、 18.9±6.2、 21.9±4.3, 均 P < 0.05); 2 组 1 年 DFS (88.46% vs 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 NSCLC 术后的 2 年 DFS、 PFS 和 OS, 提高化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手术技巧.方法 对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观察术中失血、淋巴结清扫、支气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带管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无中转开胸,无输血,无支气管胸膜瘘、乳糜胸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374.5 min,平均支气管缝合时间56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125 mL,平均术后带管时间5d,平均住院时间14.5 d.术后病理示小细胞肺癌1例,鳞癌3例,腺癌2例.术后随访8~24个月,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患者.结论 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肺癌是可行、安全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病儿 女,15岁.突发胸痛、腰痛、呼吸困难2 d.查体:体温38.3℃,心率110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140/100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颜面苍白、唇发绀、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罗音.  相似文献   
9.
病儿 女,15岁.突发胸痛、腰痛、呼吸困难2 d.查体:体温38.3℃,心率110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140/100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颜面苍白、唇发绀、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罗音.  相似文献   
10.
小儿先天性食管闭锁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食管闭锁诊断和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儿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院内死亡2例,6例家属放弃治疗,4例接受手术,围术期无死亡。结论小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在食管闭锁相距<2cm时,手术是可以成功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