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福建省惠安县干部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探讨影响干部职工健康的主要病征及预防对策。方法 采用常规健康体检方法对部分干部,职工进行全面体检,并统计分析。结果 受检干部,职工有54.5%检出各种阳性病征,患病率较高的前5种病征分别是高血压16.5%,乙肝病毒携带16.0%,脂肪肝15.8%。心电图改变11.9%,高血脂6.2%。结论 各单位每1-2a组织开展1次干部,职工健康体检非常必要,预防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主要应采用健康促进教育。控制乙型肝炎流行,除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外,应加强成年人未携带乙肝病毒者的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工肛造瘘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往造口术后患者应用的肛袋大致有两种:一是粘贴于瘘口周围皮肤上的塑料制一次性肛袋,另一种是压在瘘口周围皮肤上的橡胶制肛袋。由于这两种肛袋不透气,不吸湿,制做材料本身对皮肤也有刺激,易引起瘘口周围皮肤湿疹,为病人带来很多痛苦。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我科研制了一种新型人工肛袋垫圈,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评价钬激光经皮心肌血运重建术(PMR) 的方法学。方法 病例选择:①顽固性Ⅲ~Ⅳ级心绞痛,②冠脉病变不适合搭桥,③6 个月内无心肌梗死( 心梗) ,④心电图和ECT 示心肌缺血,⑤左室最大舒张厚度≥8mm 。操作方法:双平面左室造影,取最大舒张期作定位参照;激光器同步在T 波易损期前30ms;经大腔管送入激光导管对缺血左室壁打孔,深度6m m ;在屏幕上标示打孔部位和序号。结果 4 例病人男性(62 ±7) 岁。心绞痛(21±9) 年,加拿大分级Ⅳ级3 例,Ⅲ级1 例。心电图和ECT 示前壁、下壁或间隔缺血;左室壁最大舒张厚度(11 ±3)m m ,射血分数(62 ±5)% ;冠脉造影3 支和2 支弥漫性病变各2 例。共打孔(14 ±3) 个,操作中病人无不适,无并发症,手术时间(68±7)min。术后心肌酶和心电监测正常,第3 天心绞痛降为Ⅱ级1 例、Ⅲ级2 例,1 周降为Ⅱ级3例,维持Ⅲ级1 例,随访5 个月均降为Ⅱ级。结论 采用钬激光系统行PMR 安全可行,对Ⅲ~Ⅳ级心绞痛者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使用的操作方法简单实用,能有效防止心脏穿孔和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支架 (直径 <3mm)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介入治疗中的近期效果。方法 在急诊的情况下 ,采用常规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 ,对 4 6处犯罪血管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 ,根据使用支架的大小分为大支架组 (n =2 8,直径≥3mm)和小支架组 (n =18,直径 <3mm)。观察两组病人术后住院期间的无事件发生率、再心绞痛、再心肌梗死、急诊搭桥术和急诊介入治疗、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的无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两组间均无再发AMI、急诊介入治疗、亚急性血栓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大支架组有 1例在犯罪血管支架植入后 2h发生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经电转复后行急诊冠脉搭桥术。 2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 ,在介入治疗血管再通后仍不能控制病情 ,分别在术后 3h和 5h死亡。 1例急诊术后 1h再发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完全缓解 ,以上 4例均为 3支病变。小支架组仅在 1例术后拔鞘管时迷走神经兴奋引发心绞痛 ,经药物治疗缓解。结论 与大支架组相比并未见到小支架植入后增加了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均获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冠脉内支架在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心绞痛常常是冠心病急性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的前奏或必经之路。如果在不稳定心绞痛期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急性事件。因此,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认为,不稳定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脉内静止的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局部的凝血机制激活,形成活动病变,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自溶交替的现象[1],造成冠脉内血流异常改变所致的心肌缺血,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心绞痛。因此,人们对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围绕着扩张冠脉、抗凝、溶栓和冠脉内介入进行研究,期望找到一个有…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胎位不正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本次研究选取的64例胎位不正产妇中,31例产妇采用剖宫产方式进行分娩,占48.44%,33例产妇采用阴道试产方式进行分娩,占51.56%。在护理人员干预下,产妇及新生婴儿均安全。胎位不正导致产妇采用剖宫产分娩方式进行分娩率较高,医护人员应正确掌握患者剖宫产指征,在产妇及新生婴儿生命安全前提下,为患者实施阴道试产,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经肝段下腔静脉建立TIPS分流道的初步临床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经肝段下腔静脉TIPS分流术在肝静脉与门静脉间解剖异常时操作的可行性,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65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肝段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完成TIPS分流术。结果 65经肝段下腔静脉TIPS分流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技术相关并发症,一年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常规TIPS,3例肝性脑病经限流支架置入得以控制。结论 经肝段下腔静脉TIPS分流术技术用于肝静脉与门静脉间解剖异常病例是安全有效的,同时提示由于肝内分流道曲度较小,一年内支架开通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瘘道(桡动脉与头静脉侧端吻合)阻塞后用SP微导管的同轴导管技术微创的处理方法。方法:总结5例内瘘闭塞的肾透析患者,行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溶栓治疗。其中4例右侧、1例左侧桡动脉-头静脉人工造瘘堵塞,经皮右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插管,送入headbunt经左或右锁骨下动脉至人工造瘘的桡动脉阻塞端,再送入SP微导管进行血栓溶栓术及导丝穿刺血栓松解术。全过程2~4h,实际溶栓时间50min~2h。结果:4例患者再通术成功,1例因狭窄而未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SP微导管的同轴导管技术行肾透析惠者的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人工内瘘阻塞的溶栓及血栓松解术简便、安全、有效而且微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