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宋爱莉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宋教授门诊及住院诊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服用的中药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及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中药处方145首,共涉及中药161味,用药频次居于前6味的是补骨脂、三七、枸杞子、黄芪、党参、莪术,药物类别以补肾、活血类药使用频率最高,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关联规则网络分析发现补骨脂、枸杞子、三七、白花蛇舌草、莪术、黄芪、党参、甘草、茯苓、当归10味药为宋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核心处方,基于熵聚类药物核心组合挖掘出潜在新方3个。结论 宋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以“补肾活血,益气养血”为核心治法,辅以化痰祛湿、理气、解毒抗癌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溶性因子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通过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乳腺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及临床数据,通过差异分析及生存分析得到可溶性因子预后相关基因。对可溶性因子预后相关基因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基因本体论(GO)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并构建预后模型。最后对预后模型的高、低风险组进行免疫浸润分析。结果通过差异分析及生存分析得到27个预后相关的可溶性因子的差异基因。PPI结果显示,可溶性因子预后相关基因相互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其中IL-7、IL-4、IL-16、CCL5、CXCL13、CXCL9、CXCL1、LTA等相互作用。GO分析表明可溶性因子预后相关基因参与补体的激活、免疫球蛋白复合物形成、趋化因子形成等过程。KEGG分析表明,可溶性因子预后相关基因与NF-κB信号传导途径、Th1和Th2细胞分化、TNF信号传导途径、IL-17等信号传导途径密切相关。可溶性因子预后模型高风险组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1)。免疫浸润分析结果表明,高风险组中所有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功能评分均发生了降低。结论可溶性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可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信号传导等途径干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金丸治疗脾肾阳虚型桥本甲状腺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期(HT-SCH)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23例HT-SCH(脾肾阳虚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小金丸组)、西药组(左甲状腺素钠组)、联合治疗组(小金丸+左甲状腺素钠组)。治疗30 d,比较3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技术(UPLC-Q-EO-MS)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代谢通路。结果 联合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情况优于西药组;在提高临床疗效及改善血清TSH、TgAb、TPOAb水平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存在9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L-蛋氨酸、肌酸等7种含量上调,N-异戊基甘氨酸及尿酸2种含量下调;涉及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路径。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后肌酐、烟酰胺等血清差异代谢物含量上调,哌啶酸、α-天冬氨酸酰苯丙氨酸含量下调;涉及氨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通路。联合治疗组与西药组治疗后二甲基甘氨酸、焦谷... 相似文献
4.
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方法:应用Medline及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乳腺癌癌前病变、乳腺癌、DM-BA和动物模型为关键词,检索1961-05-2007-12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652条,中文文献103条.纳入标准:1)DMBA的致癌机制;2)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动物选择;3)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应用方法;4)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痛变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根据纳入标准,精选58篇文献,最后纳入分析35篇文献.结果:乳腺癌癌前病变是癌变过程一个必经阶段,目前一般采用化学致癌剂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发生,在癌变之前及时中止,获取癌前病变动物模型.该造模方法易于复制,结果稳定,与人体癌变过程相似.结论:DMBA诱导大鼠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是乳腺癌病因学和预防学研究理想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以活血化痰为核心、综合调理脏腑的"开郁散结颗粒"对乳腺增生病肿块的作用疗效。方法:将3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辨证分型,按2∶1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开郁散结颗粒和安慰剂。治疗前、治疗第4、8周末及治疗结束第8周末各访视1次,观察乳房肿块、安全性指标,统计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8周,肿块分布、大小及总积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8周肿块质地、分布、大小及总积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郁散结颗粒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在缓解乳房肿块方面优于对照组,用药8周疗效显著,且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分析中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及Pubmed数据库,将检索结果导入NoteExpress文献管理系统,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规范中药名称、格式,建立文献、方剂及中药信息表,利用Excel、SPSS 23.0对所得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29篇,共涉及方剂123首,中药144味,累计频数1 395次,单味药统计分析可知,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中补气药尤甚。夏枯草、黄芪、浙贝母、白术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多为性温者,多属味苦、甘、辛,多归肝、脾、肾经。对38味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8个常用药对及4个药物聚类组合,归纳总治则为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补益脾肾。结论:中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多分期分证论治,以疏肝解郁为本,根据疾病进展分期分型兼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温阳利水、补益脾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肝气郁滞型桥本甲状腺炎(H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肝气郁滞型HT患者随机分为贴敷组(75例,剔除11例、脱落5例)和安慰组(75例,剔除12例、脱落3例)。在健康宣教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贴敷组给予穴位贴敷治疗,安慰组给予安慰剂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均选取神阙,双侧涌泉、腋十和阿是穴,其中腋十每周1次,余穴隔日1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甲状腺左叶、右叶、峡部厚度,中医症状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贴敷组患者血清Tg Ab、TPOAb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SF-36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精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01);两组患者甲状腺峡部厚度均小于治疗前(P<0.05),中医症状评分、HA...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