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多药耐药K562/A02和敏感K562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介导抗白血病效应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多药耐药(MDR)白血病K562/A02细胞和敏感K562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及介导的抗白血病效应。采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P170糖蛋白(Pgp)高表达的MDRK562/A02细胞、敏感K562细胞在含细胞因子GMCSF(1000U/ml)、IL4(500U/ml)和TNFα(100ng/ml)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诱导分化成DC,以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MLR)检测T细胞增殖活性,MTT法测定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培养14天的K562/A02细胞和K562细胞均出现典型的DC形态特征,表达DC的相关分化抗原及共刺激分子CD1a、CD83、HLADR、CD80、CD86。alloMLR检测中,K562/A02DC较K562DC具有更强的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能力(P<0.05)。两种DC激活的CTL分别对K562/A02和K562细胞较HL60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活性(P<0.01);更重要的是,K562/A02DC较K562DC激活的CTL对Pgp高表达的MDRK562/A02细胞、HL60/VCR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毒作用,杀伤活性分别为(40.7±1.3)%、(28.4±0.9)%(P<0.01)和(24.9±1.1)%、(8.2±0.7)%(P<0.01)。结论:Pgp高表达的MDR白血病细胞K562/A02和敏感K562细胞都可在GMCSF、IL4和TNFα作用下诱导分化为成熟DC,均可活化CTL产生特异的抗白血病效应;尤其K562/A02细胞来源的DC可介导针对Pgp高表达的多药耐药白血病的特异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采集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大的淋巴结和外周血,分别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培养,均分为实验组(rAd-p53-DC)、对照组(rAd-DC)和空白对照组。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转染2种来源的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Western blot鉴定P5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的含量,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经rAd-p53转染的两种来源DC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结果表明,实验组DC的表型(CD1a除外)CD83、CD80、CD86和HLA-DR表达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P53蛋白的表达上调,培养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明显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且刺激能力随rAd-p53-DC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也能刺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但较实验组差(P<0.05)。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TL效应)检测显示,实验组介导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且淋巴结来源DC的CTL效应明显高于外周血来源DC(P<0.05)。结论:rAd-p53-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有可能在解决淋巴瘤的微小残留病、DC免疫耐受等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pDC;用CpG-ODN 2216刺激外周血pDC并与之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中IFN-α、IL-6、TNF-α的含量;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DC的TLR9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①治疗前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960.83±164.65)pg/ml,(156.15±39.89)pg/ml,(137.31±35.4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6.67±105.98)pg/ml,(89.13±21.48)pg/ml,(88.53±25.81)pg/ml,P<0.05〕;治疗后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分别降至(678.46±128.88)pg/ml,(97.77±26.31)pg/ml,(103.08±26.42)p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pDC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表达的TLR9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可能通过下调TLR9的表达,抑制pDC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而对ITP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细胞(DC)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取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于37℃、5%CO2条件下共孵育诱导培养DC;第5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继续培养48 h,获得成熟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人白细胞介素12(IL-12p7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噻唑蓝(MTT)法检测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①治疗后DC较治疗前DC细胞膜缺乏典型的树枝状突起、体积较小、核多居中规则;②治疗后DC HLA-DR、CD80、CD83和CD86表达水平[(56.37±3.95)%、(36.41±2.82)%、( 30.45±4.61)%和(41.98±4.17)%]明显低于治疗前[(73.71±7.61)%、(55.14±7.30)%、(80.91±7.09)%和(59.03±3.43)%](P值均<0.05),IL-12p70水平[(50.17±14.52)%]低于治疗前[(66.87±4.29)%],TGF-β1水平[(9.70±0.31)%]高于治疗前[(2.70±0.36)%](P值均<0.05);③治疗后DC诱导的T细胞增殖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减低.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ITP患者DC表型及分泌IL-12p70的能力明显降低、分泌TGF-β1能力增高、对自体T细胞增殖的刺激能力减低.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下调DC的免疫活性可能是其治疗ITP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兰州市4家医院协作,包括甘肃省肿瘤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对初次住院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淋巴瘤患者病理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2日至2011年6月30日,在兰州市4家医院初次住院治疗的淋巴瘤患者,均进行了病理和免疫组化的确诊,包括淋巴结、淋巴组织器官或骨髓等,对其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330例患者,男189例,女141例,男女之比为1.3∶1;年龄分布,41~70岁是个发病高峰。根据2008年WHO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分类,33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54例,占16.4%;非霍奇金淋巴瘤276例,占83.6%,其中B细胞肿瘤201例,占72.8%;T细胞肿瘤75例,占27.2%。201例B细胞肿瘤中,最常见的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0例,占59.7%;其次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25例,占12.4%;结外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20例,占10.0%;滤泡淋巴瘤11例,占5.4%;其他类型均≤4%。75例T细胞肿瘤中,最常见的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26例,占34.7%;其次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16例,占21.3%;前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6例,占21.3%;其他类型均≤5%。霍奇金淋巴瘤54例中,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瘤2例,占3.7%;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13例,占24.0%;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15例,占27.8%;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23例,占42.6%;淋巴细胞消减型1例,占1.9%。结论:兰州地区的恶性淋巴瘤在其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方面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Flt3配体诱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来源树突细胞及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树突细胞 (DC)是迄今为止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 (APC) ,白血病细胞来源的DC因能表达与异常染色体相关的白血病抗原 ,产生特异性的抗白血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效应而成为新型的DC来源[1] 。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 (Flt3 L)具有强大的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的能力 ,是又一新兴的解决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状态和肿瘤生物治疗的生长因子[2 ] 。我们收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初治及复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MNC) ,采用Flt3 L单因子培养 ,并分别加用TNF α和IFN α活化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型特点 ,并行染色体检查D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香菇多糖(lentinan, LNT)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探索白血病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方法: 分离AML完全缓解期患者(AML-complete remission,AML-CR)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C),用GM-CSF和IL-4诱导7 d培养DC,然后分组:LPS阳性对照组、LNT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48 h后以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观察各组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表面分子CD80、CD83、CD86、CD1a和HLA-DR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DC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免疫磁珠法分离AML-CR患者经LNT治疗后的外周血DC,ELISA法检测治疗后DC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 结果: 体外实验中,LNT处理后DC呈典型树突状形态;其表面分子CD80、CD83、CD86、CD1a及HLA-DR的表达上调(P<0.05);DC分泌IL-12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呈LNT浓度依赖性。患者体内试验结果显示,LNT治疗后AML患者的DC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 结论: LNT在体内外均能促进AML患者的DC成熟和增强DC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