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149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53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7篇 |
出版年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检测经选择性冠脉造影确诊的128例冠心病患者及103例冠脉正常人空腹状态下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明显低于冠脉正常者(P〈0.01),且冠心病发病年龄愈低,胆红素水平也愈低(P〈0.05),但冠脉病变支数似与胆红素水平无关(P〉0.05)。结论: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沙坦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48只日本雄性长耳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为胆固醇组(12只),喂以含1%高胆固醇的兔饲料;B、C组(各12只)在喂以高胆固醇饲料的同时喂以10mg.kg-1.d-1、25mg.kg-1.d-1氯沙坦;D组(10只)喂以标准普通饲料。12周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分离胸主动脉制作组织切片及电镜切片,用原位RT-PCR的方法对兔胸组动脉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和定位研究,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细胞(VEC)和血管平滑肌(VSMC)的超微结构。结果(1)与D组相比,A组的AT1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分布在增生的内膜和临近内弹力板处的VSMC,呈核、浆表达;药物干预后,B、C组的AT1mRNA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A组(P<0.05),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A组VEC肿胀、脱落、脂质沉积;VSMC内粗面内质网增多,肌丝减少,VSMC向合成型转化;B、C组内皮变化较A组为轻,内弹力板基本完整,紧邻内弹力板的VSMC虽有向合成型过度的趋势,细胞器较D组增多,但肌丝含量比A组明显增多。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可促使兔血管组织AT1mRNA的表达增加,加速VSMC的表型转化,从而促进AS的发生与发展,氯沙坦可下调兔血管组织AT1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和延缓AS的进展,这可能是氯沙坦抗AS作用的又一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T1受体阻滞剂缬沙坦对阿霉素心肌病(ADR-DCM)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分3组:(1)阿霉素心肌病组(ADR-DCM,n=25),阿霉素 2.5 mg/kg,尾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续10周;(2)阿霉素心肌病+缬沙坦治疗组(ARB,n=10), 缬沙坦 30 mg/kg,每天1次,灌胃治疗;(3)正常对照组(CON,n=10)。12周时进行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测,氯胺T法检测羟脯氨酸及胶原含量, 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MMP-2、MMP-9及TIMP-1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MMPs活性。结果: ARB组死亡率明显低于ADR-DCM组(20% vs 40%,P<0.01)。ADR-DCM组大鼠左室内径大于CON组,心功能明显低于CON组, ARB组左室内径增加程度及心功能各项指标变化低于ADR-DCM组。ADR-DCM组心肌羟脯氨酸及胶原含量高于CON组, ARB组显著低于ADR-DCM组(P<0.01)。ADR-DCM组左室心肌MMP-2、MMP-9蛋白表达及MMPs明胶酶活性明显高于CON组 (P<0.01),ARB组MMP-2、MMP-9表达及活性明显低于ADR-DCM组(P<0.01),而TIMP-1的表达在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缬沙坦部分通过抑制MMPs表达及活性逆转ADR-DCM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6.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Transmyocardialrevascularization by laser,TMR)是应用激光光束在缺血心肌上造成与心室腔相通的孔道 ,来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这一概念建立在用针刺左室壁造成孔道而将左室富氧血引入心肌窦状隙的基础上。 1981年 ,Mirhoseini首次报道低能量 CO2 激光不仅改善实验动物缺血心肌的灌注 ,而且可防止孔道内的纤维增生 ,从此拉开了 TMR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序幕。 1983年他将此项技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的辅助方法首先应用于临床。 90年代初他和 Crew等开始在临床应用高能量 CO2 激光于跳动的心脏上打孔。 1993…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1例健康人行倾斜试验(HUT)加异丙肾上腺素(ISO),按年龄分为青(25±2.4岁n=8)、中(40±47岁,n=8),老(67±2.1岁,n=5)三组。结果:1例呈阳性反应,占5%;2例不能耐受ISO;2例ISO诱导时心率大于150bpm;16例完成试验呈阴性反应。在基础HUT阶段:80°倾斜与平卧位比较,青中年组的心率和舒张压(DBP)均有显著升高,老年组无显著差异。在HUT+ISO阶段:80℃倾斜与平卧比较,三组心率均显著升高,至ISO3ug/min时,青年组DBP下降。在上述两阶段中,收缩压无显著性变化。结论:①HUT±ISO在正常人中的阳性率在5%左右。②对HUT+ISO存在年龄差异,老年人反应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于骨髓基质细胞心肌成形的研究,目前都集中在模拟自体细胞移植方面。而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心肌移植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目的:观察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能否存活,并进一步增殖、分化,以及对宿主心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实验室。材料:1月龄Wistar大鼠1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00~120g,用于取材培养骨髓基质细胞。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80只,体质量200~250g,用于制造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实验室完成。①80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45只大鼠制作模型成功。②4周后,取传两代非经诱导的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注射到大鼠心肌梗死区,为移植组(25只)。同时设置注射培养基的对照组(20只)。③移植4周后检测受体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然后取标本,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分化和组织的血管新生状况。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比较。②移植细胞的结局。③两组大鼠血管新生的改变。结果:细胞移植组13只,对照组11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组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犤左心室收缩压:(88.61±5.99),(76.93±4.75)mmHg,左心室舒张末压:(7.72±1.36),(12.77±2.76)mmHg,P均<0.05;左心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2365.26±266.31),(2025.04±230.25)(mmHg/s),左心室舒张压最大变化速率:(2313.26±159.30),(2140.12±191.03)mmHg/s犦。②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后能够度过急性炎症期而且不引起明显移植排斥反应;位于梗死区的移植细胞主要分化为成纤维细胞,部分位于心肌梗死区周围的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促进了血管新生。③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新生血管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未能在梗死区形成心肌样细胞,但所形成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了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尼古丁对人树突状细胞的激活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尼古丁对人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系.方法:观察体外尼古丁对DC功能的作用以及11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与45例ACS者(ACS组)发病时及戒烟后DC的功能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 CD86的表达;混合淋巴反应检测DC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混合淋巴反应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时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致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多;DC CD86的表达与日吸烟量正相关(r=0.63,P<0.01);平均戒烟5个月后,DC功能接近正常;体外尼古丁亦能明显刺激DC的功能,呈浓度依赖性.结论:①ACS时DC明显激活;②戒烟后DC功能可迅速恢复;③尼古丁可能是ACS时DC激活的刺激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四氢巴马汀对家犬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使用依赖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单相动作电位 ( MAP)技术研究在整体条件下四氢巴马汀对家犬心室肌 MAP时程的使用依赖性。方法 :同时记录家犬 ( 12只 )右室心尖部的 MAP和体表标准 II导联心电图 ,比较给药前后和在窦性心律以及 2 3 0、2 60、2 90、3 2 0次 /min起搏频率下心室肌有效不应期 ( ERP)、MAP复极 5 0 % ( MAPD50 )和复极 90 %( MAPD90 )的变化。结果 :给药 3 0 min( 2 0 m g/kg)后 ,在同一起搏频率下 ,ERP、MAPD50 、和 MAPD90 均明显延长 ,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 P <0 .0 1) ;随起搏频率增加 ,ERP、MAPD50 和 MAPD90 逐渐缩短 ,但比较给药后不同起搏频率与窦性心律时的 ERP、MAPD50 和 MAPD90 变化率以及 ERP/MAPD90 比值的变化 ,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结论 :在整体条件下 ,四氢巴马汀无逆向使用依赖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