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为脾切除术后血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CNKI、VIP、CSCD、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4年4月.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方法.纳入有关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由两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采用Stata 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项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数为4 335例.其中脾切除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1 028例,血栓发生率为25.0%.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脾脏体积(WMD=13.75,95% CI:6.47 ~ 21.00)、脾静脉直径(WMD=1.34,95% CI:0.39~2.30)、手术前后门静脉直径(术前WMD= 1.54,95% CI:0.56~2.52;术后WMD=2.09,95%CI:0.55 ~ 3.64)、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术前WMD=-5.78,95% CI:-10.46~-1.10;术后WMD=-5.57,95% CI:-5.92~-5.22)、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WMD=1.90,95%CI:1.29~2.50)、腹水(OR=1.83,95% CI:1.19~2.82)以及术后抗凝干预(OR=0.63,95%CI:0.50 ~0.79)等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血小板计数、术前总胆红素、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及D-二聚体、手术时间以及糖尿病无关.结论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脾脏体积、脾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腹水等,与患者基本情况、凝血相关指标、手术时间等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CBDE)与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LC)、剖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引流术(OC+ECBD)3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89例分别采用OC+ECBD(O组)、LC+LCBDE(L组)和EST+LC(E组)治疗,其中O组132例、L组36例、E组121例,比较3组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等.结果 3种术式的结石残留率、胆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L、E组(P<0.01).结论 3种术式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单纯胆总管结石,无明显胆管感染或急性胰腺炎者适合选择LC+LCBDE.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附1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5月156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者行胆囊造瘘或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结果156例均行腹腔镜手术,其中139例(89.1%)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例(3.8%)行胆囊造瘘,11例(7.1%)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5~180min,平均75min。13例直接胆红素升高和(或)胆总管扩张术中胆道造影示9例胆总管结石,腹腔镜下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2个月造影后拔管。156例术后随访3~6个月,无黄疸、腹痛、发热等并发症,无胆总管残留结石。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例肝转移的肾上腺皮质腺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ACC)术前及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Weiss评分是ACC最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本文1例患者术前增强CT考虑肝癌,术前肝穿刺活检示肝细胞肝癌。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56和突触小泡蛋白(Syn)阳性,结果考虑ACC。术后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oxaliplatin/capecitabine)化学治疗。随访至2019年2月14日,患者无不适,未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胃急性穿孔修补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下,应用腹腔镜对46例胃溃疡急性穿孔,经病理检查后,行穿孔修补、腹腔引流术。结果 46例胃穿孔中,幽门管穿孔6例,实部前壁穿孔37例,体部小弯侧穿孔3例:快速病理检查33例中良性穿孔32例,癌性穿孔1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手术和手术并发症及死亡。45例良性溃疡患者术后7d出院3l例,转消化内科治疗2周后出院14例,出院后继续抗溃疡治疗3个月后复A45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饮食基本止常,体重增加1~3kg。3个月后胃镜检查活榆报告:未见恶性肿瘤细胞。癌性穿孔1例,拒绝进一步治疗,于修补术后9d出院。结论 腹腔镜肖穿孔修补术不违反外科手术原则,术中病理检查可预防漏诊胃恶性肿瘤。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CBDE)与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LC)、剖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引流术(OC+ECBD)3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89例分别采用OC+ECBD(O组)、LC+LCBDE(L组)和EST+LC(E组)治疗,其中O组132例、L组36例、E组121例,比较3组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等.结果 3种术式的结石残留率、胆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L、E组(P<0.01).结论 3种术式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单纯胆总管结石,无明显胆管感染或急性胰腺炎者适合选择LC+LCBD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炎性疾病的调控机制,旨在为相关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NETs和炎性疾病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NETs在脓毒症、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炎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疾病发生、发展或活动性有关。通过调控NETs形成通路,降低NETs的产生,能最终减轻疾病的炎症病情。结论 NETs参与了脓毒症、ANCA相关性血管炎、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炎性疾病的病程,但其调控机制仍有待更深入的探究及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8.
胃良性溃疡穿孔腹腔镜修补术后胃镜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溃疡修复的变化。方法:对45例胃良性溃疡穿孔应用腹腔镜修补术后,分别于3、6、12、24个月进行胃镜随访,观察溃疡修复、演变的过程,调整临床治疗。结果:3—6个月随访45例,胃溃疡H期,均有缝线外露,幽门螺杆菌( )4例。12个月随访26例中溃疡s期,4例见胃腔缝线。24个月随访7例中,缝线消失,溃疡A期1例,幽门螺杆菌( )。全组病例胃镜活检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结论:腔镜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后,胃镜的定期随访,可监测溃疡修复过程的形态和组织学变化,对临床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医药对膝骨关节炎(KOA)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学者发现诸多中药可从分子层面干预信号通路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文中所述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干预膝骨关节炎的机制中与信号通路有着密切关系。中药及有效成分可在不同信号通路的传导下调控相应的靶向分子水平,抑制软骨炎性因子、细胞凋亡、软骨基质降解及促进软骨细胞自噬,以达到减轻滑膜炎性水肿和延缓软骨退变的目的。现对国内外中药干预KOA的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黄芩素等可通过阻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软骨细胞炎性因子、凋亡及促进自噬;山茱萸新苷Ⅰ等成分降低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通路磷酸化活性改善滑膜炎症、延缓软骨基质退变;丹酚酸A等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磷酸化,减轻炎症与软骨基质降解;大黄素等有效成分可降低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通路活性,抑制胶原蛋白与蛋白多糖分解;肉豆蔻苷等通过阻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传导,抑制细胞凋亡;木通皂苷D等可增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通路活性,抑制软骨细胞氧化应激;牛膝总皂苷等通过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传导,减少软骨基质降解;藏红花素通过激发河马/Yes相关蛋白(Hippo/YAP)活性抑制软骨炎症与凋亡因子增加;川芎嗪阻断Notch通路改善软骨细胞形态与异常;齐墩果酸等通过发挥雌激素信号通路,减轻软骨基质破坏与退变。以上总结旨在为今后开展KOA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绿脓杆菌注射液(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jection,PAI)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纳入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trail,RCT)。采用Jadad评分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3进行数据合并和分析。结果 纳入14项RCT,合计1 036例患者,其中PAI组526例,对照组510例。PAI组在疾病完全缓解率[RR=1.64,95%CI(1.34,2.00),P<0.000 1]、疾病部分缓解率[RR=1.31,95%CI(1.12,1.53),P=0.000 6]、疾病稳定率[RR=0.35,95%CI (0.26,0.48),P<0.000 1]和疾病进展(PD)率[RR=0.45,95%CI (0.27,0.74),P<0.000 1]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在不良反应方面,PAI显著增加了发热和皮肤局部反应的发生率,而2组在胸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常规手术和放化疗的基础上加用绿脓杆菌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时,虽然其增加了发热和皮肤局部反应的风险,但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存在,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相关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