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心脏电转复后左心耳顿抑的危险因素与预测因子.方法 68例房颤电转复成功患者,分为左心耳顿抑组与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元逐步逻辑回归分析,将临床和超声影像学指标作为待选变量,对电转复后左心耳顿抑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左心耳顿抑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房颤持续时间[(10.6±15.6)周vs(22.0±20.1)周,P<0.05]、左心房内径[(43.8±7.7)mm vs(48.5±6.2)mm,P<0.01)]、左心房排空分数[(0.32±0.08)vs(0.27±0.09),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0.50±0.06)vs(0.46±0.06),P<0.01]、最大复律能量[(96.8±65.8)J vs(156.8±100.8)J,P<0.01]、累积转复能量[(146.8±142.6)J vs(290.5±242.1)J,P<0.01]和电转复次数[(1.7±0.9)次vs(2.4±1.2)次,P<0.05].多元逐步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房颤持续时间(β=0.105,P<0.01)、左心房内径(β=0.196,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β=-20.549,P<0.01)、转复累积能量(β=0.004,P<0.05)是左心耳顿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累积复律能量是房颤电转复后左心耳顿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线索 ,以便早期正确处理 ,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 31例住院患者经临床严密观察和影像学检查 ,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结果 :突发胸背疼痛 ,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不支持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呈休克样表现 ,但血压反而增高或正常 ;四肢血压脉搏不对称 ;新出现主动脉瓣返流杂音以及主动脉分支受累致相应脏器 (脑、心、肾等 )缺血和功能改变 ,是该病的重要表现和诊断线索。CT、B超、MRI可提供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可靠证据。结论 :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和警惕 ,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 ,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室性并行心律是一种具有病理意义的心律失常,与心脏局部组织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异常有关。本文就我院1989年1月-1996年5月有室性并心律记录且资料完整的86 相似文献
5.
短期曲美他嗪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观察短期口服曲美他嗪对扩张性心肌病 (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方法 ,将 41例DCM患者随机分为CON组与VAS组 ,前者接受常规治疗 ,后者除常规治疗外 ,还接受曲美他嗪治疗两周。治疗前后分别动态心电监测统计 2 4h内总室性心搏次数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次数。 结果 :治疗前CON组与VAS组比较 ,室性心搏总数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次数两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VAS组室性心搏总数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次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 ,分别为 841.2 1± 5 61.5 5vs 5 3 9.5 5± 3 5 0 .0 4(P =0 .0 3 3 )及 5 .5 8± 2 .89vs 3 .41± 3 .16(P =0 .0 2 8) ,但两组左室舒张末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短期曲美他嗪治疗DCM患者 ,可减少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且与心功能的改善无关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女,65岁,病历号:802095,因"发现血压升高15年,反复心慌4年"于2012年5月23日入我院心内科治疗,初步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有阑尾及胆囊切除术史,无其他疾病史,体检:HR 90次/分,BP 130/90mmHg,余体检无阳性体征。入院后予红花黄色素钠注射液80mg静脉滴注,qd;0.9%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 ,40岁。因反复心悸 1年余入院。常规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功能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每次发作均用异搏定 5mg缓慢静推 ,可迅速转为窦性心律。此次入院体检 :一般情况好 ,无阳性体征。心内电生理检查示房室结双径路 ,并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慢 -快型 )。方法 :采用下位法记录到 ,在无H波时用 15W放电 ,放电中出现间断 (有短时连续快速 )的交界性心律 ,但多次用S1S2 心室刺激能诱发 ,电能逐渐由15W增至 2 5W ,时间 10~ 12s ,观察 10min ,行S1S2 心房刺激 ,房室结传导跳跃现象消失 ,不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共计54例临床资料,分别治疗后按照文中疗效标准进行指标统计,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组间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显效者16例(59.3%),有效者9例(33.3%),无效2例(7.4%),总有效率(包括显效者与有效者之和)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数据结果(8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律失常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和脂多糖(LPS)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kB(NF—kB)活化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探讨CRP/NF—kB在动脉粥样硬化(AS)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细胞化学观察CRP和LPS致单核细胞NF—kB p65活化的时间效应,ELISA法观察IL-6产生的时间效应。结果:CRP和LPS刺激单核细胞NF—kB活化呈时间依赖性,开始活化的时间在刺激后30min,高峰分别在2h与1h;CRP和LPS刺激单核细胞合成IL-6呈时间依赖性,开始合成的时间分别在刺激后4h与2h,高峰在24h,其合成出现在核因子-kB活化后。结论:CRP和LPS激活单核细胞NF—kB信号途径,并诱导IL-6产生。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对ST段上抬型心梗患者外周血液中黏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氯吡格雷口服对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P一选择素(P—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确诊急性sTEMI患者61例,分为常规治疗组(ROU组)31例和氯吡格雷治疗组(CLO组)30例。ROU组接受溶栓(尿激酶)、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抗心肌重构(卡托普利)及保护心肌(倍他乐克)等药物常规治疗。CLO组除接受前述治疗外,入院时即开始接受氯吡格雷口服治疗(300mg负荷量,继以每日75mg)。比较两组间溶栓治疗后2h内ST段改变、入院后24h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浓度变化及入院后48h内血液循环中siCAM-1和P-选择素浓度。【结果】溶栓后2h内ST段降低50%,ROU组为15例(48.4%),CLO组为18例(60.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K—MB浓度,在入院后即刻、入院后4h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入院后8h、入院后12h、入院后24hCLO组显著低于ROU组(P〈0.05,P〈0.01)。入院后48hICAM-1浓度及P-选择素浓度CLO组显著低于ROU组(P〈0.05,P〈0.01)。【结论】对于STEMI患者,在常规治疗外早期联用氯吡格雷治疗,可限制心肌梗死范围,并可降低血液中siCAM-1和P-选择素浓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