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比其与DWI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接受前列腺MR平扫及10个b值IVIM扫描(b=0~800s/mm2)的患者共36例,依据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共20例,良性组共16例。在各例患者前列腺的癌区或非癌区画取感兴趣区,应用单指数模型运算出ADC(表观扩散系数);应用IVIM的双指数模型运算出D(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扩散系数)与f(灌注分数)。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法对前列腺癌组与良性组的ADC、D、D*、f值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价ADC与D的诊断效能。结果前列腺癌组的ADC值与D值均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D*值与f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与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与0.961。ADC值的最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24×10-3mm^2/s、93.8%和65.0%;D值最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10-3mm^2/s、93.8%和85%。结论 IVIM MRI的D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要优于传统DWI的ADC,IVIM DWI诊断前列腺癌的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部恶性胶质瘤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疑为脑部恶性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头颅平扫、增强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利用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分析脑部恶性胶质瘤的平均ADC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20例疑为脑部恶性胶质瘤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的白质纤维束发生破坏、断裂,ADC值和FA值均呈低信号改变,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部恶性胶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分型、CT诊断及后遗症评估。方法对52例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果52例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全部大脑半球弥漫性低密度改变,35例为重型,17例为超重型,25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合并脑实质出血,17例死亡;随访35中,5例未见明显异常,17例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14例为脑灰白质萎缩,10例为脑软化灶,11例为脑积水。结论CT能准确诊断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对患者预后有很大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支气管腔内肺炎性肌母细胞瘤(EIMT)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EIMT;以45例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腔内常见实性结节样病变作为对照,包括支气管腔内结核10例、支气管腔内纤维瘤5例、支气管腔内平滑肌瘤4例、支气管腔内鳞癌15例、支气管腔内腺癌3例、支气管腔内类癌8例,观察病灶平扫及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8例IMT中,位于左肺3例(左肺上叶1例,左肺下叶2例),位于右肺5例(右肺上叶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3例);病灶位于单或多段支气管及其分支腔内,呈圆形5例、类圆形2例及不规则形1例,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1例病灶呈中等程度强化,其余均呈明显强化及快进慢出型动态强化方式。EIMT最大净增强CT值明显高于支气管腔内结核、支气管腔内纤维瘤、支气管腔内平滑肌瘤、支气管腔内鳞癌、支气管腔内腺癌,明显低于支气管腔内类癌CT值 (P均<0.05)。结论 平扫MSCT中EIMT不具有特征性表现,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小肾癌(SRCC)的CT鉴别诊断征象,以提高少脂肪RAML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少脂肪RAML及34例SRCC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对各项CT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的单发及多发、与肾皮质的交角、钙化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等4项CT观察指标在少脂肪RAML与SRCC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的单发或多发、与肾皮质的交角、钙化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后处理技术对隐性骨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3例外伤患者的X线片,并采用MSCT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结果 63例隐性骨折患者中,胸部肋骨骨折31例,肩胛骨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20例,MSCT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发现骨折56例,阳性率达89%(56/63)。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对X线片隐性骨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骶髂关节扫描技术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疑为骶髂关节炎患者采用斜横断面、斜冠状面薄层扫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发现双侧骶髂关节炎70例,单侧骶髂关节炎45例,5例骶髂关节未见明显改变。其中70例双侧骶髂关节炎病例中,50例双侧骶髂关节间隙不同程度变窄,关节面毛糙模糊,关节软骨水肿明显,呈不规则中断、增粗,关节面下骨质内见片状异常信号影,部分炎症累及髂骨,15例双侧骶髂关节的软骨下局部骨硬化,软骨下骨板边界不清,5例双侧骶髂关节炎病例累及双侧坐骨、双侧髋臼,关节软骨面明显模糊,骨髓水肿;45例单侧骶髂关节炎中:40例单侧骶髂关节的间隙呈线样高信号,患侧关节面毛糙、关节面下骨质见异常高信号影,5例单侧骶髂关节炎合并累及髂内、外肌伴脓肿形成。结论骶髂关节斜横断面、斜冠状面的扫描技术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MRI扫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疑为肛瘘患者采用横断面、斜冠状面、斜矢状面薄层及LAVA动态增强进行扫描,对MRI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0例肛瘘患者中30例为复杂性肛瘘、11例为原发性瘘管、9例为肛周脓肿。50例肛瘘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与MRI检查结果一致。结论采用横断面、斜冠状面、斜矢状面薄层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复杂性肛瘘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MRI与CT诊断不同病理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61例经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平扫/增强扫描(双期动态扫描)以及MRI扫描,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A/B、C/D期前列腺癌的检测准确性。结果本次研究中61例患者A期3例、B期16例、C期18例、D期24例。CT平扫/增强扫描对A/B检出率为47.37%,漏诊、误诊10例,6例误诊为前列腺增生,另4例漏诊,MRI对A/B检出率为89.47%,漏诊2例均为漏诊,两者比较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CT平扫/增强扫描对C/D检出率为92.86%,误诊3例包括2例前列腺增生,1例膀胱癌;MRI对C/D检出率为95.24%,误诊2例均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两者检出率比较MRI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A、B期前列腺癌的准确性较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明显较高,主要因A、B期前列腺癌仅前列腺体积增大,密度无明显变化,且边缘较模糊对CT诊断产生影响,两种检测方式均可准确检出C、D期前列腺癌,考虑与癌组织已穿破被膜,前列腺的形态变化明显有关,但MRI可对被膜是否被癌细胞侵袭进行判断,因此较CT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