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腹腔镜(双镜)手术在早期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应用双镜手术治疗55例早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成功实施内镜定位、腹腔镜游离结肠肠段切除术,根据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结果追加腹腔镜根治术11例;2例(3.6%)内镜定位后因小肠胀气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90(55~24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0(10~200)ml.51例(92.7%)术后2~3 d肛门排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2~15)d,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42(3~72)个月,除1例死于心肌梗死外,其余存活至今,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是早期结肠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单荷包四点牵引法与传统单荷包单点牵引法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环状混合痔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4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改良组和传统组,各70例,改良组采用单荷包四点牵引PPH,传统组采用单荷包单点牵引PPH。对两组临床疗效、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改良组与传统组治愈率分别为95.71%和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8,P=0.014)。改良组切除的黏膜环的宽度(t=12.772,P<0.05)、黏膜环均匀程度(χ2=7.368,P<0.05)、痔核完全回缩(χ2=6.048,P<0.05)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改良组和传统组复发率分别为0.00%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5,P<0.05);两组手术时间(t=1.081,P>0.05)和术中出血(χ2=0.08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第7天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d=0.731,t7d=1.243;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8.57%和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73,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5,P>0.05)。 结论改良的单荷包四点牵引法PPH与传统单荷包单点牵引法PPH相比,术中切除的黏膜环较均匀一致,痔核回缩效果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急腹症之一,早期易并发感染性腹膜炎、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严重并发症,其病情凶险,进展快,预后差,目前病死率仍接近10% ~ 2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Dixon)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拟施行腹腔镜Dixon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高位结扎组与低位结扎组,每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张力、术中并发症、肠系膜下动脉行径周围淋巴结清扫的个数及病理情况,观察术后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果:60例手术均获成功。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吻合口张力、术中并发症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高位结扎组4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均经保守治疗痊愈,低位结扎组无吻合口漏的发生,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半年均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下保留左结肠动脉的Dixon手术安全可行,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2010年10月1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B且31例,行传统手术,采用t检验,x2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对比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病率、Ⅰ、Ⅱ期淋巴结清扫数目、Ⅱ期3年复发率及生存率、Ⅲ期系膜根部阳性淋巴结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淋巴结清扫数目[(22.76±6.94)枚、(15.11±7.85)枚]、Ⅲ期3年复发率(5.88%、45.45%)及生存率(94.12%、63.64%)、淋巴结清扫总数(20.56±7.11、13.92±6.62)、3年总复发率(7.89%、29.03%)及总生存率(94.74%、77.4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术式比较,全结肠系膜切除显著提高了Ⅲ期右半结肠癌根治效果,对Ⅰ、Ⅱ期右半结肠癌未见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医在防治辐射损伤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方面具有独特疗效,临床多以清热补益法为基础,再结合患者不同兼证或变证而进行辨证论治、组方用药。就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小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小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单纯照射组(n=12)仅接受单次腹部照射;高、中、低剂量NAC给药组(n=12)均接受10 Gy X线单次腹部照射并分别给予腹腔注射NAC 300、200、50 mg/kg,连续7 d;正常对照组(n=12)给予腹腔注射1 ml 0.9%NaCl溶液,连续7 d.NAC在单次腹部照射前3 d开始经腹腔注射给药,至照射后第3日结束.照射后第3日,禁食12 h后处死大鼠,取血与末端回肠标本.光镜下观察并计算单位面积肠片上的肠腺存活率和绒毛数,测定血浆中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检测小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结果:照射后大鼠末端回肠肠黏膜结构受到破坏,血浆中D-乳酸、DAO含量显著升高,小肠组织中SOD活性、GSH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不同剂量NAC给药处理后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小肠黏膜绒毛数减少并提高肠腺存活率(P<0.05,P<0.01),抑制血浆中D-乳酸、DAO含量升高,提高小肠组织中SOD、GSH含量并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P<0.05,P<0.01).结论:NAC通过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维护机体内氧化还原平衡以及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小肠辐射损伤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胃癌手术于1994年由日本学者Kitano等最先报道,其不仅可以做到对原发病灶的完全切除,还可以进行适当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同时具有确切的微创优势,已发展成为早期胃癌的标准术式之一.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胃癌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设备和器械的改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完全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数量,其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可行性已得到证实,适应证也从早期胃癌逐渐扩大到部分进展期胃癌[1].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肝间叶性错构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方法对收治的2例肝间叶性错构瘤患儿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结合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前明确诊断相对困难,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有助于鉴别肿瘤性质,但确诊仍需术后病理,手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预后多良好,偶有局部复发或恶变。结论肝间叶性错构瘤为多发于小儿的罕见肝脏良性肿瘤,血清AFP可显著升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但需要有较丰富本专业和病理背景知识,手术治疗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首选规则性肝切除术,且宜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SFI)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及其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4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SAP组(n=18),采用逆行十二指肠胰胆管注射50%牛磺胆酸钠溶液制备SAP模型;SAP+SFI组(n=18),建模前2 h给予SFI 10 mL/kg(体质量)预处理.假手术(SO)组(n=6).建模成功后3,6,12 h,分别取下腔静脉血液、胰腺和肝脏组织,并记录腹水量.光镜下观察肝胰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淀粉酶和ALT水平;半定量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的表达;SP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B(NF-kB)活性.结果 SAP组肝胰病理改变严重程度、腹水量、血清淀粉酶和ALT水平随时间推移不断升高,显著高于SO组(P<0.01);肝脏TNF-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术后6 h最显著,均显著高于SO组(P<0.01或P<0.05);肝脏NF-kB活性明显增强,术后3h最显著,均显著高于SO组(P<0.01或P<0.05).与SAP组相比,SAP+SFI组各时点肝胰病理改变程度、腹水量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血液淀粉酶和ALT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肝脏TNF-α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1或P<0.05),NF-kB活性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 SFI对大鼠SAP具有防护作用,并能减轻其肝损伤.保护肝脏的机制可能与抑制NF-kB活化进而下调炎性细胞因子TNF-α 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