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神经递质、脑电生理、脑影像等病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分析其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Zung量表(抑郁症自评表)对124例肿瘤患者(肿瘤患者组)和102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评分,Zung量表评分〉40分,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继而建立回归模型,对合并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回归分析,并确定其患病危险因素。结果肿瘤患者组124例中47例(37.90%)患有抑郁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2例中7例(6.86%)患有抑郁症(P〈0.01);在肿瘤患者组中,抑郁症的发生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及治疗方案有关。结论抑郁症在肿瘤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及治疗方案是肿瘤患者合并抑郁症的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奎硫平组)和利培酮(利培酮组),进行8周系统治疗,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其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和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但奎硫平起效较快,且在治疗后阴性症状分比较以奎硫平显著较好(P<0.05);奎硫平组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药物引起的副反应均为轻度或中度,表现有所不同,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奎硫平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奎硫平对阴性症状的改善好于利培酮;两者副反应较轻,副反应表现有所不同.两种药物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4.
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利培酮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35例年龄≥60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观察,以PANSS评定疗效,以TESS评定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和8周末评定各量表.结果利培酮治疗剂量为(2.32±1.47) mg/d,总有效率77.14%,显效率40%,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值于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起效时间为2周,不良反应轻,病人能耐受,并不影响治疗.结论利培酮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且起效较快,治疗剂量低,依从性好,安全性高,可作为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首选用药之一. 相似文献
5.
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米氮平和阿米替林对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和阿米替林组,进行为期6周的对照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显效率分别为76.7%和80.0%.二者疗效相近(P>0.05).两组HAMD评分在治疗2、4和6周末时均较治疗前呈显著性下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TESS评分在治疗各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米氮平较阿米替林不良反应少而轻.结论米氮平是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7.
利培酮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时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及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利培酮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窗。方法对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男28例,女24例,在利培酮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定PANSS,TESS,ESRS。采用HPLC方法在治疗后4、8周测定利培酮的血药浓度。结果利培酮(2~8mg/d)治疗4、8周的血药浓度分别为(37.68±15.26)nmol/l和(49.21±16.23)nmol/l。利培酮的血药浓度与PANSS,TESS,ESRS显著相关,但当利培酮的血药浓度大于65nmol/l时,增加剂量疗效并不显著,反而使副反应增大。结论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其剂量在(2~6)mg/d,血药浓度在(30~65)nmol/l时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TD)患者体内自由基代谢状况与TD的关系。方法测定36例TD、36例非TD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40名正常人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红细胞ATP酶及丙二醛(MDA)浓度,并进行三组间方差分析;生化指标与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总分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清SOD活性、ATP酶活性均高于TD组及非TD组,对照组MDA浓度低于TD组及非T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D患者血清SOD活性、ATP酶活性、MDA浓度与非TD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IMS总分与SOD、ATP酶、MDA均有显著相关(r=-0.225,r=0.225,均P〈0.05)。结论TD患者的血清抗氧化酶、ATP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异常,自由基代谢障碍可能与T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10.
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症因发病率高,且对肿瘤预后影响大,目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既往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伴发抑郁症达20%~35% [1-2].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导致早期低识别率、低诊断率及伴发抑郁症所带来痛苦的低治疗率,严重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有效的抗抑郁剂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科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外研究表明,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状有良好疗效,且患者依从性及耐受性良好.但肿瘤伴发抑郁症的治疗却少有报告,为此,本研究探讨比较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综合医院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症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