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宋瑞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0,(4)
介绍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与细胞坏死之间的区别,着重对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抗凋亡基因bcl-2作用机制、GluR_2假说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脾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运脾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吗丁啉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的症状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72.5%(P0.05)。治疗前,2组FDDQ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DDQ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的FDDQ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脾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FD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认识、儿科运用中医外治法现状、临床常用干预小儿FD的中医外治法3方面入手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指出中医外治法在小儿FD的治疗方面以其疗效佳、无毒副作用、安全易行、依从性好等特点易被广大家长及儿童所接受。但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将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规范化,制定临床评价标准;多方位探讨中医外治法干预FD的机制,加强实验研究,动态观察远期疗效及复发率;根据临床患儿的需求及现有治疗FD的方法途径,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进行一些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及微观的基础研究,深入探讨中医外治法对FD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寻找最佳方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结合常规床上活动对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指标和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该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6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予以常规床上活动,研究组31例加以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心肺功能指标以及心理状态。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肌肉总量、体脂肪、骨骼肌、前白蛋白、四肢水分、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潮气量、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研究组肌肉总量、体脂肪、骨骼肌、前白蛋白、四肢水分、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潮气量、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及干预14 d肌肉总量、体脂肪、骨骼肌、前白蛋白、四肢水分、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潮气量、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结合常规床上活动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可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和心肺功能,令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脾颗粒对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7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15只,造模组55只,按适度夹尾刺激为主的复合因素建立肝郁脾虚型FD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2组各随机抽取5只,并测定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造模结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运脾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每组10只。空白组及模型组的大鼠每日用生理盐水以0.01 m L/g灌胃,运脾颗粒高、中、低各剂量组分别配置成0.216g/m L、0.108 g/m L、0.054 g/m L均以0.01 m L/g灌胃,西药组将多潘立酮片研碎成粉末制成0.27 mg/m L的混悬液以1 m L/100 g灌胃,6组均2次/d,给药14天。干预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食量、毛色、激惹情况、精神状态及粪便性状等一般情况;记录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的体质量、食量,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运脾颗粒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进食量、体质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运脾颗粒各剂量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脾颗粒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血清MTL、GAS含量升高,血清CCK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运脾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MTL、GAS、CCK含量变化与西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脾颗粒可增加肝郁脾虚型FD大鼠进食量及体质量,改善模型大鼠的精神状态、粪便、毛色等宏观表征,可能与运脾颗粒上调模型大鼠血清MTL、GAS及下调血清CCK的水平有关,也是运脾颗粒防治FD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制备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制萎扶胃丸(ZWFW)对模型大鼠胃促生长素(ghrelin)表达水平的调控,探讨其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15只,造模组55只,以2%水杨酸钠乙醇液(醇浓度为30%)与10 mmol/L脱氧胆酸钠交替灌胃,0.05%氨水自由饮用,结合饥饱失常建立CAG大鼠模型。于造模结束从两组随机抽取大鼠各5只,HE染色观察大鼠胃窦组织病理改变,以验证造模。于造模结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ZWFW低、中、高剂量组及摩罗丹组,每组10只。药物干预组分别用配置液以1 mL/100 g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用生理盐水以1 mL/100 g灌胃,6组均每日2次,给药4周。药物干预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宏观表征及病理组织学变化;记录各组大鼠的进食量与体质量,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ghrelin含量变化。结果较之模型组,ZWFW各剂量组及摩罗丹组大鼠进食量、体质量及血清ghrelin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ZWFW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ghrelin含量变化与摩罗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摩罗丹组比较,血清ghrelin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WFW可增加CAG大鼠进食量及体质量,改善胃黏膜病理状态,可能与ZWFW上调血清ghrelin水平有关,也是ZWFW防治CAG胃黏膜萎缩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脾颗粒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FD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运脾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及多潘立酮组,每组10只,用适度夹尾刺激为主的复合因素复制肝郁脾虚型FD大鼠模型。记录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的宏观表征,测定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肠组织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肠组织SP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胃窦组织VIP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运脾颗粒各剂量组及多潘立酮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结肠组织SP mRNA表达水平上调,胃窦组织VIP mRNA表达水平下调;运脾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窦组织SP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结肠组织VIP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多潘立酮组比较,运脾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窦及结肠组织SP mRNA表达水平上调,VIP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脾颗粒通过对FD大鼠胃肠激素SP、VIP mRNA水平的多靶点双向调控,促进FD大鼠胃排空及肠推进功能,进一步改善FD大鼠的胃肠运动及感觉异常,是运脾颗粒防治FD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包括食管内和食管外两种表现,烧心、反流等为其典型症状,同时可伴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等,部分患者或无症状[1~2]。临床常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