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丹参单体(IH764-3)对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RPE细胞分别加入含丹参单体1、2、3、4、5 mg/L培养液培养24、48、72、96、120h,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丹参单体对RPE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丹参单体对RPE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24、48h时4mg/L组与5mg/L组抑制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时各组之间抑制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5mg/L组72h与96h及96h与120h时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各时间点之间抑制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丹参单体120h时的IC50剂量为2 4mg/L.结论 丹参单体对RPE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D—OCT评估护理干预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疗效。方法96例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SD-OCT检查,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针对疾病的诱发因素给予护理干预,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7、14、30、60d进行复诊,观察最佳矫正视力并比较两组患者SD—OCT影像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5%高常规组的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护理干预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缩短了病程,是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4岁。因双眼视物不清3 d、耳鸣4 d、牙龈渗血10余天及间断头疼1个月于2018年5月4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和传染病史。既往无眼底病及眼外伤史,无皮质类固醇激素服用史。眼部检查:右眼、左眼裸眼视力分别为0.6、0.4,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8、0.5。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4、15.0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正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视盘轻度充血,边界基本清楚;后极部视网膜水肿皱褶,可见梭形出血,出血中心可见“白芯”,即Roth斑;黄斑中心凹色素紊乱(图1A,1B)。 相似文献
4.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及其在眼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活性单体成分,具有抗纤维化、抗肿瘤、抗炎症及抗微生物等多种药理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目前,姜黄素在眼科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抑制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生,抑制角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预防白内障及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 相似文献
5.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NAION)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常见视神经病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以恢复患眼的视功能损害和防止对侧眼的累及[1]。近年来有少量国外文献报道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治疗急性期NAION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国内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2]。因此,我们对一组NAION患者进行了IVTA治疗,观察了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期间对在我院就诊的NAION患者10例10只眼进行了IVTA治疗。其中,男性3例3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2.7岁。右眼6只,左眼4只。从发病到接受IVTA治疗的时间间隔为5~24 d,平均时间间隔为15.8d。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注射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兔(6只眼)。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只眼玻璃体腔均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分别在注药后10 min,2 h,1、3、7、14、21、28、35 d各处死1组动物取双侧眼球并制备玻璃体样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玻璃体腔药物质量浓度,用DAS软件计算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后,药物在玻璃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221.64±9.70)h,半衰期t1/2=(173.77±32.33)h。缓释微球在玻璃体腔释药可达35 d以上,35 d时药物质量浓度为(121.8±34.6)μg/mL。随时间延长,药物的总体清除率稳定增加。结论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药物在眼内清除较慢,清除时间明显延长,在玻璃体腔内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质量浓度,表现出良好的体内缓释性。 相似文献
7.
姜黄素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DNA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及胞质内钙离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DNA含量(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Aψm)和胞质内钙离子(Ca2+)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体外培养的第4代RPE细胞进行试验,分为姜黄素组和空白对照组(10% FBS-DMEM含二甲基业砜0.5‰),姜黄素组设10、15、20 mg/L 3个质量浓度.噻唑蓝(MTT)法检测姜黄素10、15、20 mg/L 3个质量浓度分别作用24、48、72及96 h后对体外培养的RPE细胞增殖72及96 h后对体外培养的RPE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相关回归分析计算24、48、72及96 h的半数抑制率(IC50)剂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姜黄素15 mg/L作用8、24、48及72 h,后RPE细胞DNA含量(凋亡率)、△Ψm和胞质内Ca2+的变化.对抑制率分别在同浓度不同时间组间、同时间不同浓度组间进行方差分析(多个样本问两两比较);采用相关回归分析计算姜黄素各时间段半数抑制率剂最;对凋亡率、线粒体△Ψm、细胞质内Ca2+等对照组与姜黄素组间进行两独市样本t检验;对凋亡率、线粒体△Ψm、细胞质内Ca2+等姜黄素不同时间组间进行方差分析(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结果姜黄素对RPE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件.姜黄素在24、48、72及96 h对RPE细胞的IC50分别是29.31、17.50、13.24及10.99 mg/L.姜黄素作用8、24、48、72 h后,RPE细胞质内Ca2+浓度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10.61,20.74,21.14;P<0.01)△Ψm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7.50,11.74,14.91,15.29;P<0.01).姜黄素作用8 h DNA含量未见明显下降,24、48及72 h DNA含量明显下降(即凋亡率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0,14.68,13.68;P<0.01).结论姜黄素可以使RPE细胞质内Ca2+浓度升高,△Ψm下降,进而使DNA含量明显下降,诱导RPE细胞凋亡.姜黄素可以有效抑制RPE细胞增殖,有望成为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理想天然药物.(中华眼科杂志.2009,45:210-215) 相似文献
8.
兔眼与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别对兔眼及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探讨二者的异同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有色兔眼和猪眼的RPE细胞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分离、培养和传代,取第4代细胞用于实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传代的细胞进行鉴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培养的2种动物来源RPE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2种动物来源的RPE细胞的培养过程进行比较。结果2种动物来源的RPE细胞分离方法的不同与各自眼球的解剖结构相关,主要体现在消化过程,猪眼RPE细胞1次消化即可分离,兔眼RPE细胞需2次消化得到。原代猪眼RPE细胞24h内贴壁较兔眼48~72h贴壁时间早。培养早期细胞生长活跃,随传代次数增加活力下降,色素颗粒减少。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提示细胞角蛋白(AE1/AE3)表达阳性。结论2种动物来源的RPE细胞均可通过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获得的RPE细胞数量多,培养成功率高。猪眼RPE细胞的分离培养更为容易。4代以内的RPE细胞适合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期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颈部及球后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46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NDR)、背景期(BDR)、增殖前期(PPDR)和增殖期(PDR),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颈部及球后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随着DR程度的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逐步升高;各期颈总动脉血流无明显变化;PDR颈内动脉血流下降;从PPDR开始眼动脉血流下降,阻力升高;NDR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流升高,从BDR开始血流逐渐下降,阻力升高。结论颈部及球后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DR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先前的系列研究表明,姜黄素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凋亡,抑制其RPE细胞的增生,且在玻璃体内应用后不良反应较小,具有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潜在价值。目的探讨姜黄素玻璃体内注射对RPE细胞诱导的兔眼PVR模型的防治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40只眼,所有兔眼玻璃体注射前先抽取0.2ml玻璃体液,然后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0.1ml(2×10^6)同种RPE细胞,每只兔随机选取1只眼立即注入1mg/L的姜黄素0.1ml作为姜黄素组(20只眼),对侧眼注入等量的含质量分数0.5‰DMSO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20只眼)。注药后1、3、7、14、21、28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房水、晶状体的透明度及眼前节炎症反应情况;使用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和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视网膜情况。以视网膜脱离发生眼数作为检测指标,评价姜黄素对PVR的防治效果。结果玻璃体注药后1d、3d所有兔眼发生眼前节炎症反应,玻璃体轻中度混浊,但未见增生条带及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注药后7d,所有兔眼前节炎症反应基本消退,对照组14只眼(75%)玻璃体出现增生条带,姜黄素组2只眼(10%)玻璃体内出现增生条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均未见视网膜脱离。注药后14d,对照组11只眼(55%)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2只眼(10%)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21d,对照组16只眼(80%)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3只眼(15%)出现视网膜脱离;注药后28d,对照组19只眼(95%)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3只眼(15%)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玻璃体腔内注射可以有效预防RPE细胞诱导的兔眼实验性P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