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mR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1例(1.67%),载瘤动脉血栓形成3例(5%)。术后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52例(86.67%),近全栓塞6例(10%),部分栓塞2例(3.33%),栓塞率为96.67%(58/6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分型可能是影响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颈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者应提高警惕,在病情允许下尽快实施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腺肽联合ω-3脂肪酸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分析在脓毒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46例脓毒症、患者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标准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胸腺肽联合ω-3脂肪酸免疫调理疗法.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ICU时间、治疗5d后白细胞、PCT、CRP变化.结果 脓毒症治疗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ICU时间明显缩短、5d后白细胞、PCT、CR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胸腺肽联合ω-3脂肪酸能够有效治疗老年脓毒症患者. 相似文献
3.
4.
<正>有机磷农药在我国农村应用广泛,毒性强,中毒率高,为急诊常见中毒疾病之一。有机磷农药种类繁多,毒性各异,中毒后可出现多系统症状、体征,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积极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住院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23例),以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本院住院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18例),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200ml/d治疗72h后的结果.取血检测治疗前后BNP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平均动脉压(MAP,mm Hg:88±12比81±8,1mmHg=0.133kP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APACHE I)评分(分:26.2±2.8比27.1±3.1)、降钙素原(PCT,mg/L:17.5±8.2比16.8±6.1),C-反应蛋白(CRP,g/L:23.4±7.8比22.1±6.2),BNP(mg/L:2.794±0.956比2.859±0.89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2h后,观察组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563±0.486比1.132±0.965,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BN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动态监测血浆前降钙素(PCT)对烧伤并发脓毒症患者预测的价值.方法 将72例烧伤患者按是否并发脓毒症分为两组;选择同期烧伤科收治的32例烧伤二期行瘢痕松解或改型的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于入院后2、4、6、8、10、16、20 d,对照组于人院后2d收集血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ILMA)测定血浆PCT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未并发脓毒症的烧伤患者血浆PCT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CRP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脓毒症烧伤患者PCT、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脓毒症组血浆PCT较非脓毒症组明显升高(均P<0.05),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以PCT 2.2μg/L、CRP 250 mg/L作为预测感染的临界值,结果 PCT的敏感性98%、特异性94%、阳性预测值88%,均明显高于CRP(85%、82%、68%).而且脓毒症组患者的住院时间(d)较非脓毒症组明显延长(44.2±5.0比26.8±4.0,P<0.05).结论 血浆PCT是预测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敏感指标,进行常规PCT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创伤后感染并发症,并能预测创伤患者的转归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9.
<正>近年来发现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对炎症介质和毒素有较大的清除作用[1-3],已成为重症感染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笔者所在医院对26例重症肺炎采用了CBP治疗,并与常规治疗23例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做对照。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49例均为2005-01~2010-12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ICU病房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模型小鼠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60只12 月龄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10 只)与TBI模型组(50 只),根据模型构建时间将TBI模型小鼠分组为,模型1d组、3d组、7d组、14d组和 28d组,共 5 个亚组,每组 10 只.实验第 29 天分别开展神经功能评分,跳台测试.测完后处死取材,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炎性细胞因子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各个时期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加,在第 7 天达到峰值后降低.然而,各个时期,模型组小鼠跳台错误潜伏期低于对照组,跳台错误次数高于对照组,且没有明显变化.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各个阶段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 1(IBA1)、趋化因子C-X3-C基元配体 1(CX3CL1)、CX3C趋化因子受体 1(CX3CR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 3(NLRP3)、磷酸化核因子(p-NF)-κB表达明显增加,在第 7 天达到峰值,之后开始降低.与此同时,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先升高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降低.然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各个时期β淀粉样蛋白(Aβ)、p-Tau蛋白表达持续增加.结论 TBI致模型鼠小胶质细胞持续活化,与炎症反应一同先升高,再降低,导致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到达峰值后降低.此外,炎症反应可能作为Aβ沉积与Tau蛋白磷酸化的启动子,导致小鼠认知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