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眼科学 | 46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激光能量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在家免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眼的吻合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光动力法建立 20只兔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24h后以 50 m 光斑,0.1 s的氪红离子激光的不同能量(A组 800mW.B组 1000mW)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间的吻合。对侧无静脉阻塞眼以作对照。在实验1、2、4、6 周时进行眼底照相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测定吻合成功率。结果 在建立 BRVO模型的 20只眼中。A组诱导成功率 30%,激光对周围组织损伤中等;B组诱导成功率 40%;但激光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重。在对照组眼中,1只眼形成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A、B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诱导成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A、B组之间比较成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 > 0.1)。结论 利用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在技术上可行,较为安全;但在提高成功率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大鼠脱离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脱离(RD)后1、3、6、12、24、48、72 h组,每组6只大鼠12只眼。视网膜下腔单次注射1.4%透明质酸钠致上半侧视网膜隆起建立RD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不同时间点EPO和EPOR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PO和EPOR在视网膜中定位表达的情况。结果 EPO和EPOR的mRNA表达水
平在RD后均上调,均于RD后48 h达到高峰,分别于RD后6、12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EPO和EPOR的蛋白表达水平也在RD后均增高并在RD后48 h达到高峰,均于RD后3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视网膜自神经节细胞层至光感受器细胞的内外节均有EPO弱表达,RD后48 h视网膜相应部位呈强阳性表达;正常视网膜自神经节细胞层至光感受器细胞的内节均有EPOR表达,RD后48 h视网膜相应部位呈强阳性着染。结论 RD后大鼠视网膜EPO和EPOR表达均逐渐增强,48 h达到高峰;大鼠神经视网膜大部分层次能表达EPO和EPOR。 相似文献
3.
中药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黄斑颗粒组,每组8只。黄斑颗粒组采用黄斑颗粒3.125g/kg,1次/d,灌胃10d。暗适应24h后,采用自制光损伤箱,平均光照强度2800Lux,散瞳放入光损伤箱中持续光照5h后,置于暗环境饲养,继续用药。2周后做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记录最大反应a、b波及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并留取眼球HE染色,光学显微镜测算外核层层数。结果:光照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黄斑颗粒组视网膜结构保存完好,正常对照组外核层平均有9-11层,黄斑颗粒组外核层平均仍有7-9层,而模型组仅有3-6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颗粒组ERG反应振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b波黄斑颗粒组为(319.38±71.96)μV,模型组为(135.16±42.30)μV;a波振幅黄斑颗粒组为(184.63±47.23)μV,模型组为(83.35±27.75)μV;OPs黄斑颗粒组为(239.38±20.19)μV,模型组为(125.44±26.23)μ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复方制剂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灵杞黄斑颗粒对光损伤大鼠视网膜游离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中药组,每组14只.建立光损伤模型,于光照后14 d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计数视网膜外核层感光细胞层数;运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游离氨基酸的变化.结果 光照后14 d,阳性对照组和中药组视网膜外核层感光细胞层数均减少,阳性对照组明显减少,与中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对照组和中药组大鼠视网膜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甘氮酸(Gly)、牛磺酸(Ta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增高明显(P<0.01),而中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视网膜5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较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灵杞黄斑颗粒对光损伤引起的视网膜形态改变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视网膜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活血利水方联合532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147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47眼)、光凝组30例(49眼)和联合组30例(51眼),中药组采用活血利水方治疗,光凝组采用单纯激光治疗,联合组采用中药联合光凝治疗,3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3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6个月联合组总有效率(74.51%)优于中药组(51.06%)和光凝组(6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后3个月视力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6个月后视力较治疗前无提高(P>0.05);光凝组与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中药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较治疗前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减小(P>0.05);光凝组和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均较治疗前视网膜厚度减小(P<0.05)。视力及视网膜厚度方面光凝组和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与中药组同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均优于同时间光凝组(P<0.05)。结论活血利水法联合532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肯定,优于单纯中药或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灵杞黄斑颗粒对大鼠光损伤模型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fos、caspase-3及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光损伤给水组、光损伤给药组。采用白色荧光灯持续照射5h建立光损伤模型,于光照2·5h、5h及光照后1d及3d,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视网膜c-fos、caspase-3及bcl-xL的转录表达。结果:c-fos、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bcl-xL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结论:灵杞黄斑颗粒可调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活血利水方联合532激光对糖尿病黄斑水肿视功能与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90例(147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47眼)、光凝组30例(48眼)和联合组30例(52眼),分别采用活血利水方、532激光以及中药联合激光治疗;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6个月观察各组最佳矫正视力、FFA及OCT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时(疗程结束后6个月)较治疗前无提高(P〉0.05);光凝组、联合组治疗后和随访时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中药组治疗后和随访时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光凝组、联合组治疗后和随访时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后和随访时黄斑水肿渗漏有效率分别为40.42%和36.17%,光凝组分别为66.67%和60.41%,联合组分别为88.46%和80.77%。联合组、光凝组与中药组视力、视网膜厚度、黄斑水肿渗漏情况治疗后及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光凝组治疗后及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利水方联合532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视网膜病变和黄斑水肿渗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对98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中11例合并视网膜静脉栓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型DR同时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VO)者,其高发阻塞部位与单一眼底静脉阻塞部位(以颞上方最多见)有所不同;DR病人中同时发生RVO的机率(10.2%)高于正常人群。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较易合并RV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减大黄廑虫丸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法检测加减大黄磨虫丸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MTS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加减大黄磨虫丸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ECV-504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不同浓度的加减大黄廑虫丸对ECV-304细胞移行的影响;Matrige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加减大黄磨虫丸对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加减大黄磨虫丸中、低浓度组能够抑制鸡胚CAM血管生成;MTS比色法显示,0.05—0.20g/ml浓度的加减大黄鹰虫丸对VEGF诱导的ECV-304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更低和更高浓度的加减大黄廑虫丸则无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加减大黄廑虫丸浓度为0、12.5、25.0和50.0mg/ml时ECV-504细胞移行数分别为208.67±17.16、132.67±16.50、78.33±13.50和18.67±6.66;Matrigel实验显示,加减大黄磨虫丸浓度为0、12.5、25.0和50.0mg/ml时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5.67±1.53、22.33±1.53、16.33±2.52和2.33±1.53,可见抑制细胞移行和管腔形成的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结论加减大黄廑虫丸具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复方血栓通可抑制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法检测复方血栓通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MTS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诱导的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ECV-304细胞移行的影响;Matrige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复方血栓通中、低浓度组能够抑制鸡胚CAM血管生成;MTS比色法显示,1.5625~100g/L复方血栓通对VEGF诱导的ECV-304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更低和更高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则无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复方血栓通为0,3.125,6.25和12.5g/L时ECV-304细胞移行数分别为219±17,183±14,135±13和19±9;Matrigel实验显示,复方血栓通为0,0.390625,0.78125和1.5625g/L时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6.3±1.2,18.7±1.5,14.7±0.6和2.7±0.6。结论:复方血栓通具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