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梗并糖尿病患者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8月间急性心梗并糖尿病老年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实验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治疗,对两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罗非班能有效减少心梗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吕兴旺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3):7-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1月~2013年4月入我院治疗的6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疾病类型分为A组(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C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三组均有21例患者,另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21例健康人员进行对照。对各组hs-CRP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A、B、C三组的hs-CR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明显高于A、B两组,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hs-CRP浓度≥5mg/L的患者占该组总数的71.43%,B组hs-CRP浓度≥5mg/L的患者占该组总数的90.48%,C组患者hs-CRP浓度均≥5mg/L,达100%。A组hs-CRP浓度异常例数明显少于B组和C组,B组hs-CRP浓度异常例数则明显少于C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的检测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心梗患者再发进行预防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所有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服用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结果:治疗后,就两组急性心梗患者再发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再发20例,占20.0%,对照组再发68例,占68.0%。由此对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再发预防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梗的再发率,对其再发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法。医患纠纷由来已久,而如今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原因有:医学科学领域有很多未知数,有的目前尚无办法解决,而病人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医生服务态度生硬冷漠、医疗水平不高、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医疗制度不健全等均是是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要解决医患纠纷,就必须加强医患双方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和医患纠纷处理机构,把为病人解除痛苦视为终生最高追求,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60例疗效。[方法]将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消石汤。[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梗并糖尿病患者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8月间急性心梗并糖尿病老年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实验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治疗,对两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罗非班能有效减少心梗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联疗法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确诊为不稳定心绞痛(UA)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二联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三联组用硝酸甘油(NTG)10mg,肝素钠2500~10000U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点滴1~2次/d;罂粟碱30mg,肌肉注射,1—2次/d;7d为一疗程,停药1~2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二联组用NTG+肝素钠,给药方法同三联组。对照组用50%葡萄糖溶液500ml加正大丹参20ml,静脉点滴,1~2次/d,7d为一疗程,停药1~2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结果三联组1d内心绞痛缓解率、心电图7d恢复率、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二联组和对照组(P均〈0.01)。结论三联疗法疗效显著,未见任何毒副反应,方法简便、经济实用,适用于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动脉弹性与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220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220人的体检结果,将其中106例小动脉弹性正常的人作为对照组,将114例小动脉弹性异常的患者作为异常组。同时,我们根据异常组患者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将他们分为0亚组、1亚组、2亚组和3亚组共4个亚组,其中0亚组有22例患者,1亚组有39例患者,2亚组有32例患者,3亚组有21例患者。我们对对照组人员和异常组患者存在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研究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小动脉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异常组患者的年龄、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人员,其小动脉弹性明显低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通过比较异常组中4个亚组患者的小动脉弹性、小动脉弹性异常数和小动脉弹性异常率我们发现,患者存在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越多,其小动脉的弹性就越差。结论:年龄偏大和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偏高是导致小动脉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检测小动脉弹性对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吕兴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9):157-15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在肺实质、肺血管以及大小气道等病理变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疾病常会受肺外因素的影响而累及患者预后,而并发心血管疾病(CVD)的COPD患者尤为常见[1]。有研究认为,在COPD的致病和致死原因中CVD已占据主要地位,合并CVD的COPD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2]。目前,中度以上COPD与CVD的相关性还有待证实。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