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31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3篇 |
外科学 | 82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3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4 例,均为男性,年龄 18~27 岁,平均 22 岁。骨不连时间 10 个月~8 年,平均 1 年 8 个月。左侧 8 例,右侧 6 例,均为闭合性挫伤。9 例在受伤初期曾用石膏固定 2~4 个月,4 例损伤初期未被及时发现,1 例在骨折后 1 年骨不连行切开植骨术,但术后 1 年复查见植骨吸收。骨折仍未愈合。全部病例均有腕部不同程度的酸痛无力及活动受限。X 线片见舟状骨骨折间隙 2~5 mm,7 例骨折断端硬化,1 例骨折断端骨质吸收有囊性变。12 治疗方法 腕部及同侧髂嵴部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局麻,在 X 线电视透视下将一 16 …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临床常见,常由于骨折块的压迫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对于神经功能正常或者完全损伤者采用何种治疗方式最好,目前仍有争议。由于内固定器材的不断改进,前路减压固定融合越来越被提倡和推广。我科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共应用侧前方入路减压,自体肋骨及减压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8例,经过3个月。2年的随访,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单纯后路多节段全脊椎切除,侧后凸畸形矫正技术的手术矫治效果和临床风险性。方法2003年1月~200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38例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全部病例均采用单纯后路多节段全脊椎切除的方法。全部病例手术前均行站立位X线脊柱全长片、核磁共振和三维CT重建等辅助检查,计算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手术前后侧后凸的矫正率、术中脊柱短缩,手术后整体平衡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进行1.5~3个椎体的全脊椎切除,术中测量脊柱短缩42 mm(31~62 mm),手术平均用时348 m in(280~510 m in),手术中平均出血量2010 m l(1400~3200 m l)。全部病例经过1~2.5年的随访,侧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56.3%(51.2%~64.2%);后凸畸形平均矫正率为75.6%(67.8%~81.4%)。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手术并发症包括3例出现一过性的脊髓损伤症状(1例一过性双侧下肢不全瘫、2例一过性单侧下肢不全瘫)和6例神经根性疼痛,未经特殊处理恢复正常,4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经胃肠减压处理症愈。结论对于严重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单纯后路顶椎附近多个椎体全脊椎切除技术三维矫正效果满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毛细血管压对阻隔延迟皮瓣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西兰兔背部形成双蒂阻隔皮瓣,阻隔物为医用硅膜,分别测定皮瓣蒂部,末端及中部三点的毛细血管压力值,结果表明,阻隔皮瓣存活长度随迟延时间增加而增加;阻隔双蒂皮瓣中部毛细血管压低于两蒂部,延迟前4天,中部毛细血管压逐渐增高,断远端蒂后,毛细血管压自蒂部向末端逐渐下降,延迟4天后,各部位毛细血管压均明显增高,延迟14天后其存活端毛细血管压值低于即刻皮瓣存活端,提示阻隔延迟明显提高了皮瓣的毛细血管压,阻隔双蒂皮瓣断蒂后其毛细血管压与皮瓣存活距离存在着线性关系,随压力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CT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7例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术后行CT断层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记录螺钉穿透骨壁的位置、数目和距离。结果:37例患者共置入405枚胸椎椎弓根螺钉,124枚螺钉(30.61%)穿透骨壁,其中76枚(18.77%)穿透椎弓根外侧壁,32枚(7.90%)穿透椎弓根内侧壁,16枚(3.95%)穿透椎体前壁。66枚(16.30%)穿透距离<2mm,37枚(9.14%)穿透距离在2mm~4mm之间,21枚(5.9%)穿透距离>4mm。结论:胸椎椎弓根螺钉骨壁穿透率较高,应严格按照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仔细操作,避免出现因螺钉置入不当造成神经、血管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异体冷冻干燥骨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对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异体冷冻干燥骨在其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99年1月~2004年8月对31例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同种异体冷冻干燥松质骨作为植骨材料,装入钛网或人工椎体中,在彻底清除病灶后,进行前路支撑植骨和内固定。结果 23例获1.5~5年随访,平均3.7年。21例术后6个月观察到骨融合现象;2例术后2个月停止正规抗结核治疗,局部结核复发,其中1例胸椎结核患者出现螺钉松动并部分退出;继续抗结核治疗后,2例患者均于术后12个月观察到骨融合现象;螺钉松动患者的内固定物位置无进一步变化,但胸椎后凸角度加大。结论 异体冷冻干燥骨可作为脊柱结核的植骨材料,为了使植骨达到良好的再生和重塑,应进行稳固的内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人体脊柱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CT断层扫描数据进行人体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测量,并探讨其在脊柱外科的应用。方法:采集55例人体脊柱病变区域的CT断层扫描DICOM格式数据,利用Mimics、3D View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病变区域的数字化三维重建、显示和测量,并将其应用于手术计划和设计。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弯18例,先天性脊柱侧弯23例,环枢椎骨折脱位3例,脊往骨折脱位5例,脊柱肿瘤6例,根据数字化骨骼三维重建结果进行三维显示和测量,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并指导内固定器械的选择和安装。结论:数字化人体脊柱能够精确和直观的反映脊柱的病变,可更好的进行术前计划和准备。 相似文献
8.
双椎体截骨术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15例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4.5岁.手术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连续或者间隔椎体行双椎体截骨矫形,并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身高、颌眉角、矢状面失平衡距离和截骨部位Cobb角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231~420min,平均326min;术中出血950~4600ml,平均2290ml.6例患者硬脊膜与椎板粘连,切除椎板时出现硬脊膜破裂并脑脊液漏,经严密缝合及控制引流后伤口按期愈合;1例患者矫形中已融合的C5/6处发生骨折,术后给予硬颈托固定6个月后融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积极抗炎治疗痊愈出院.患者身高由术前122.5±10.4cm矫正到术后163.6±10.0c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102.6°±9.4°矫正到术后19.5°±11.6°,矢状面失平衡距离由术前43.7±5cm矫正到术后11.3±6.1cm,脊柱侧位X线片上截骨部位Cobb角由术前后凸67.1°±24.5°矫正到术后前凸9.7°±25.1°,经统计学处理各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可以有效矫正患者后凸畸形,外观和功能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10.
对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372例患者采用徒手方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记录置入操作中和术后并发症,其中37例患者术后行CT断层扫描检查判断螺钉的位置,记录所有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结果:共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261枚,平均每例患者置入螺钉6.08枚,术中6例次置钉过程中出现脑脊液从钉道中流出,术中和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37例患者术后行CT扫描判断螺钉位置,405枚螺钉中124枚(30.62%)穿透骨皮质,1枚(0.02%)穿透椎弓根内侧壁超过4mm.结论: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穿透骨皮质的发生率较高,应该根据每个椎体旋转、倾斜等差异个体化确定置钉位置和方向,操作仔细认真,保证准确、安全、可靠地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