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18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24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患者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培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作为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的病原体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对1999年6月~12月性病门诊中具有尿道(宫颈)炎表现的273例NGU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做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培养,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273例均为我科性病门诊中具有尿道(宫颈)炎表现的NGU患者,男性172例(63%),女性101例(37%);年龄34±4岁(5~60岁)。标本采集 取材前先取出培养基试管,将装在管塞中央孔内的纸片倾入到液体培养基中,塞好管塞,使纸片上的药剂溶于培养基中,即成为可供使用的UU-MHSM。用无菌棉拭… 相似文献
2.
化妆品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化妆品皮肤病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化妆品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病变.分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痤疮,化妆品毛发损害,化妆品甲损害,化妆品光感性皮炎,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1].
自2005年1月起,我院皮肤科作为福建省惟一一家化妆品皮肤病监测机构,负责监测福建省化妆品人体皮肤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定期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报告监测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依据临床病理资料对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5种术前判断惰性前列腺癌的筛选标准进行探讨,以探索这些标准对国人惰性前列腺癌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4月,314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并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手术病理资料.以手术病理Gleason评分≤6、分期T2、癌灶总体积≤0.5 mL作为惰性前列腺癌的病理标准,对比国际上研究较多的5种判断惰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标准,分别为Epstein标准(EC)、Sloan-Kettering纪念肿瘤中心标准(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国际前列腺癌研究-主动监测标准(Prostate Cancer Research International:Active Surveillance,PRIAS)、UCSF标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UCSF)和UM标准(University of Miami,UM),对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urve,AUC)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各方法预测惰性前列腺癌的效能差异.结果:临床病理资料中,共有49例(16%)病例符合5种标准中的任意一种筛选标准,不考虑重复计算,其中符合Epstein标准者24例、符合MSKCC者33例、符合PRIAS者28例、符合UCSF者34例、符合UM标准者22例,仅8例(3%)符合全部标准.手术病理中,共24例(8%)符合惰性前列腺癌的病理标准.通过比较临床病理与手术病理资料,UCSF、MSKCC两标准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均有良好的表现,AUC也大于其他3种标准,统计效能较高;Epstein、PRIAS两标准的阳性预测值较高,敏感性、特异性略低,统计效能中等;UM标准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AUC都较低,统计效能显著低于其他4种标准;符合全部5种筛选标准不能提高统计效能.结论:UCSF标准筛选惰性前列腺癌的预测效能高于其他标准,但其准确性仍较低,符合全部5种筛选标准并不能提高预测效能,此结果与国外大样本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更适合中国人的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4.
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临床病理特点并提高诊疗认识。通过报道3例B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经过,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BCC诊疗特点的认识。3例BCC患者年龄为57~83岁,其中1例因血尿就诊,2例因排尿困难就诊。3例患者均合并前列腺增生,其中2例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增高,1例PSA正常。病例1前列腺癌侵及膀胱、直肠前筋膜,伴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双肺多发转移,2014年11月2日行膀胱全切+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双侧闭孔及髂内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BCC,2015年1月8日复查盆腔增强MRI提示盆腔内复发,2015年7月11日复查腹部增强CT提示肝多发转移,胰腺转移,2015年10月因前列腺癌死亡。病例2于2015年3月27日行前列腺穿刺病理诊断为BCC,伴肺转移及骨转移,行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行局部放射治疗,2016年1月11日复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示患者肺转移瘤及骨转移瘤直径较前增大,数量增多,随访至2016年1月10日患者带瘤生存。病例3外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术后病理考虑BCC可能,行PET-CT提示残余前列腺恶性肿瘤,伴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2016年4月20日复查PET-CT提示盆腔可见巨大不规则混杂密度影,临床考虑肿瘤复发,遂予局部放射治疗,随访至2016年1月10日患者带瘤生存。BCC临床罕见,是一种侵袭能力强、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的肿瘤,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肾癌伴静脉癌栓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和静脉癌栓取出术出现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单中心肾癌伴癌栓患者241例,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和静脉癌栓取出术,对其中的相关术前指标、术中情况及术后资料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的主要结局终点是术中出血量大于2 000 mL,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影响因素,首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的初筛,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所有统计分析中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的241例患者中出现大出血病例数为60例,男性48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62岁。非大出血病例数为181例,男性136例,女性45例,中位年龄59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同时存在系统症状和局部症状,OR 2.794,95%CI 1.087~7.181,P=0.033)、手术入路方式(开放手术,OR 9.365,95%CI 4.447~19...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对体外培养的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E12.5(胚胎第12.5天)的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取第1代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实验组加入FGF-9人重组蛋白,诱导培养1周后通过q PCR、免疫荧光和茜素红染色检测其成骨能力。结果:体外培养的E12.5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表达FGF9和FGFR3。成骨诱导可促进上颌突间充质细胞表达成骨标记物ALP、Runx2和OCN;加入FGF-9人重组蛋白可降低成骨标记物ALP、Runx2和OCN的表达,减少钙结节形成。结论:体外培养时,FGF9参与负调控上颌突间充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7例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6例.年龄47~84岁,平均(61.7±9.8)岁々体重指数为17.6 ~ 30.8 kg/m2,平均(22.2±2.9) kg/m2.右侧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者18例,左侧者9例.肿瘤直径为3.6 ~21.1 cm,平均(8.5±3.6)cm.下腔静脉癌栓分级(美国Mayo医学中心分级法):0级6例(22.2%),Ⅰ级6例(22.2%),Ⅱ级8例(29.6%),Ⅲ级5例(18.5%),Ⅳ级2例(7.4%).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者14例,行开放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者13例.采用改良Clavien分级系统评估术后早期并发症.≥Ⅲ级并发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结果 本组27例患者中,14例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51.9%).发生乳糜漏2例,予饮食控制及皮下注射生长抑素后治愈;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例,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好转;发生术后肺部感染3例,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发生双侧大腿皮疹1例,考虑为抗生素所致过敏有关,予停用致敏药物,静脉滴注维生素C及葡萄糖酸钙处理后治愈.术后严重并发症者5例(18.5%),包括术后腹腔积液1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后好转;术后肾功能不全合并高钾血症者2例,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好转;发生术后血压下降、心搏骤停1例,发生术后低氧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不全1例,此2例患者均死亡.结论 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和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治疗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存在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甚至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充分了解并发症发生原因及特点,加强预防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是降低其发病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术中对下腔静脉的处理是取栓手术和术前影像学评价时关注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通过超声联合核磁及CT影像,评估下腔静脉切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影像评估模型,预测术中下腔静脉切除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MayoⅠ~Ⅳ级患者99例。收集87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下腔静脉切除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另外12例患者行数据验证。结果 48%(42/87例)行下腔静脉切除。经单因素分析,需要下腔静脉切除的患者更可能伴血栓,下腔静脉在肾静脉开口处完全阻塞,超声图像未显示下腔静脉残余管腔血流信号。与未切除下腔静脉组比较,切除组患者下腔静脉最大前后径[(34.20±7.82)mmvs.(26.96±7.12)mm]、下腔静脉在肾静脉开口的前后径[(30.86±5.65)mmvs.(25.00±6.48)mm]、下腔静脉最大冠状径[(36.23±5.65)mmvs.(28.79±4.55)mm]均更宽,下腔静脉瘤栓长度更长[(88.65±45.82)mmvs.(54.63±33.5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经多因素分析,MRI/CT图像测量下腔静脉冠状最大径(OR:1.291,P0.001)和超声未见残余管腔血流(OR:0.152;P=0.002)是下腔静脉切除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得出影像预测模型:Ln{pre/(1-pre)}=0.256×IVC最大冠状径-1.885×IVC残余管腔血流-7.602,概率大于50%时需要切除下腔静脉。行ROC曲线分析,影像预测模型评估IVC切除曲线下面积为0.887。12例行数据验证,11例预测结果与手术情况相符合。结论下腔静脉切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核磁/CT图像显示下腔静脉冠状最大径大和超声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并建立影像模型,预测下腔静脉切除概率,对临床术前手术策略制定、患者个体化管理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1临床资料7例均为本科2002~2006年诊治的sweet综合征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8~56岁,平均42岁。病程5~56天,平均26天。7例均为多发皮损,表现为暗红、淡红至鲜红色浸润性丘疹、斑块、结节,呈环形或半环形。3例皮损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