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交感型颈椎病20例非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非手术疗法治疗交感性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颈椎牵引、按摩、活血化瘀药物并加强颈椎病知识教育等综合非手术疗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20例.随访时间9~28个月(均14个月)。每例患者治疗前.随访时均拍颈椎六位(正、侧、双斜、过伸屈侧位)片。结果 非手术治疗即时疗效极为明显.优14例.良6例.优良率达100%.其中按摩的疗效最佳。随访评定:优10例.良6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达80%。随访发现疗效与颈椎的动态稳定性关系密切:优良者颈椎的动态稳定性较好.中差者仍存在动态不稳定。结论 综合非手术疗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能够取得满意而持久的疗效。其中颈椎病知识教育是基础,按摩疗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过伸性损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其病理机制.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32例急性颈髓过伸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有无颈椎管狭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为Ⅰ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为Ⅱ型,发育性合并退变性颈椎管狭窄为Ⅲ型;在颈椎MRI片上观察脊髓压迫情况及T2相上脊髓呈现高信号变化的节段长度,受椎间盘突出和(或)相邻椎体缘向后增生压迫者为a型,源于肥厚的黄韧带压迫者为b型,二者兼有为C型;颈椎侧位X线片上有颈椎管狭窄同时MRI上有明显的颈椎间盘突出和(或)黄韧带肥厚为混合型.总结其临床类型并研究临床类型与影像学上显示的颈椎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2例患者中表现为完全性四肢瘫4例,均为混合型,其脊髓信号变化累及3个节段以上3例,累及1个节段1例;对称性不完全性四肢瘫14例,混合型13例,c型1例,其脊髓信号变化累及3个节段以上5例,2个节段6例,1个节段2例,脊髓信号无异常1例;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其病理分型为Ⅰ型1例,a型7例,c型2例,混合型2例,其脊髓信号变化累及3个节段以上2例,2个节段2例,1个节段5例,脊髓信号无异常3例;半切脊髓损伤综合征2例,均有偏侧型颈椎间盛突出,1例为a型,脊髓信号无异常,另1例为混合型,对应1个节段脊髓水肿;本组无前脊髓损伤综合征患者.结论:急性过伸性颈髓损伤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表现与颈椎基础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术前分析临床表现类型和相应的病理基础有助于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磁共振分型研究,探讨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后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4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过伸性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RI上显示的脊髓压迫情况将颈髓损伤分为五型,Ⅰa型(限于1~2个间盘层面前方压迫型)11例、Ⅰb型(3个间盘层面及以上前方压迫型)6例、Ⅱ型(单纯发育性椎管狭窄型)2例、Ⅲa型(限于1~2个间盘层面前后压迫型)8例、Ⅲb型(3个间盘层面及以上前后压迫型)17例。手术方式分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三种减压植骨固定术式。Ⅰa型患者均采用前路术式;Ⅰb型和Ⅱ型患者7例采用后路术式,1例采用联合入路术式;Ⅲ型(Ⅲa型和Ⅲb型)患者8例采用前路术式,9例采用后路术式,8例采用联合人路术式。研究各型所采取的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经6~24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及ASIA运动功能评分变化。41例脊髓功能有改善,较术前提高1~3级。Ⅰa型前路组、Ⅰb型和Ⅱ型后路组及Ⅲ型前路组、后路组、联合人路组术后较术前ASIA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前路组ASIA评分增加值最小,其中联合入路组大于后路组大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联合入路组和后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性颈髓损伤的磁共振分型有助于术式选择,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是治疗Ⅰa型损伤的有效术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是治疗Ⅰb型和Ⅱ型损伤的有效术式;前后路联合术式和后路术式治疗Ⅲ型损伤的疗效均优于前路术式,单纯前路术式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5.
股骨颈骨折常见于老年人,虽治疗方法较多,但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还不少.特别是股骨头坏死率和骨折不愈合率仍较高.本院自1994年5月始应用洛阳正骨研究所生产的鳞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11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现总结并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劳动史与腰椎间盘突出(简称腰突症)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提供建议。方法:据劳作时腰椎承受外部负荷情况,将112例患者分为四组、八小组:1组腰椎不承受外力或很轻,且姿势经常变换;2组腰椎不承受外力或很轻,且常强迫于或习惯于某单一体位;3组腰椎承受中等外力且长年反复进行;4组腰部承受外部负荷大,连续超过一个月以上者。每组又根据是否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分为两小组:a.经常自觉坚持体育锻炼;b.不或很少坚持锻炼。据CT显示突出物最高点距离纤维环后缘的高度将腰突症患者分成:轻度<0.3cm,中度0.3cm~0.6cm,重度>0.6cm。分析比较四组患者腰突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年龄特点。结果:患者均属b组,1b~4b组,总体上腰突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依次增加,且依次趋于年轻化。4组较3组患者重度腰突症发病年龄平均提前13.5年。结论:腰推正常生理退变只是潜在病因,很少产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主要是由后天不良的劳作方式造成的。脊柱负荷过大导致间盘内压的增加,腰肌无力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是两种基本发病机制。脊拄负荷大小,腰肌无力的程度决定着间盘退变的速度和程度。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劳作时注意姿势调节、避免过度负荷、分散劳动强度,是预防和减缓腰突症的四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骨软骨瘤又称外生骨疣,为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一般较常见于长骨干骺端,发生于骨盆骨者较少见,本院于2006年一年内诊治三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2岁,头晕10年,头晕多由感冒或劳累诱发,呈发作性,向右转颈时明显加重,伴恶心,呕吐,眼胀痛,无眩晕,耳鸣,耳聋,眼震颤。初3年、症状较轻,每年发作三四次,经休息数天自缓;之后,缓慢进行性加重,每年发作五、六次,多次在内科、神经内科、五官科就诊,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多次做脑CT、脑电图,均无异常。按”重感冒”、“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征”等服药或输液治疗,需1周多方逐渐缓解。近3年多来,症状更趋严重,出现畏光现象。视物不请,严重时须绝对卧床闭光休息,颈部稍动即引发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