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索额窦引流通道阻力及物理空间与慢性额窦炎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额窦炎病例(13例,15侧),在额窦前壁钻直径5 mm骨孔进行冲洗,测量引流通道开放所需最小压力、每秒钟流量。对单侧、双侧额窦炎及额窦正常病例各50例的鼻窦螺旋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引流通道最小横截面的面积及横径最大值。结果15侧额窦中,11侧引流通道有分泌物阻塞,6侧开放压>100 cmH2 O。单侧、双侧额窦炎及额窦正常各组间引流通道最小横截面的面积及横径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黏稠分泌物阻塞是慢性额窦炎引流不。的常见原因。额窦引流通道的物理空间不是影响额窦引流功能的决定性因素,引流通道宽阔程度与慢性额窦炎的发生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复杂性耳前瘘管的手术切除方式,并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40例复杂性耳前瘘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瘘管切除术,研究组采用瘘管扩大切除术,两组均随访1-2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有2例(10%)出现复发,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40%),P<0.05。结论瘘管扩大切除术对复杂性耳前瘘管的治疗具有疗效高、复发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检测,证实西替利嗪对过敏性鼻炎具有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术前鼻内镜及CT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挑选术中可能出现引流通道识别困难的26例慢性额窦炎患者进行研究。双入路组11例(13侧),采用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首先在额窦前壁钻直径4~5mm骨孔,通过注水冲洗、光照、顺行法放入导管等方法显示额窦引流通道位置,经鼻内、鼻外双入路行额窦开放术;鼻内镜组15例(18侧),常规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采用Friedman的“钩突径路”术式。术后定期随访处理。结果:双入路组均顺利找到额窦开口,完成额窦开放,无手术并发症;鼻内镜组出现眶纸板损伤2例,筛前动脉损伤1例。随访10~24个月,双人路组额窦口通畅11侧(85%),狭窄2侧;鼻内镜组通畅15侧(83%),狭窄3侧;两组均无完全堵塞者。结论:前壁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安全性高,疗效好,可提高术者对额窦引流通道解剖认知水平及额窦手术技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扁桃体切除术后严重出血的原因,研究并探讨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耳鼻咽喉科于2000年5月-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扁桃体切除术后并发出血的病例资料.结果:352例患者中,术后出血者16例,出血率为4.55%,男12例(12/214),女4例(4/138);原发性出血13例,继发性出血3例;大量出血2例,中量出血4例,小量出血10例.全部出血者都及时进行止血,均痊愈出院.结论: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引起出血的因素,如患者自身因素、术后护理、技术操作等.需严格了解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重点在于预防,降低扁桃体术后的出血率,而一旦出血现象出现,根据出血部位、性质、范围、出血量的多少及局部感染情况而实施不同的止血办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平面手术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重度OSA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观察组采用多平面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睡眠呼吸暂停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氧减指数(ODI)、Epworth嗜睡评分(ESS)。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HI、LSaO2、ODI和ESS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多平面手术治疗重度OSAHS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鼻内镜下鼻腔电凝止血术,观察组采取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