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预防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预防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209眼)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64例(108眼)在常规应用降血糖药物治疗的同时使用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59例(101眼)常规应用降糖药控制血糖。通过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评价疗效,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能有效防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陇马陆素,是临夏州药检所秦贵志同志从当地一种叫掸子虫的体内提取和研制的一种药物。本文为配合临床验证疗效和论证抗菌作用。作者对18种103株常见病原菌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其敏感率达100%,证明陇马陆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在高浓度时,对部份细菌有杀灭作用,而对大多数细菌则呈抑制作用,对部份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56mg/ml,和青霉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作者通过摸索比较,以试管稀释法的三管法来判断结果,减少了操作繁琐和大量试管。在目前耐药菌株日渐严重,使用陇马陆素治疗细菌性感染,其前景广阔,为在祖国医药宝库中寻找有效抗菌药物,开辟了一条新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椎炎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漏诊和误诊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6月至2007年12月诊治的强直性脊椎炎伴发葡萄膜炎83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双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详细记录角膜后沉着物(KP)的性质及分布、前房细胞的数量以及前房闪辉的程度,尤其是否合并纤维索性渗出、前房积脓,骶髂关节X线影像学检查。查阅以往的病史记录,统计分析诊断的一致性及漏诊、误诊的原因。结果患者83例,男77例,女6例,男女比例为12.83:1,患者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为34.8岁。骶髂关节炎≥Ⅱ级者44例(53.01%),≥Ⅲ级者39例(46.99%)。双眼受累者76例,所有病例均有睫状充血、KP、前房闪辉以及前房细胞合并纤维素渗出或前房积脓19例(22.88%),HLA—B27阳性76例(91.57%),反复发作71例(85.54%)。结论强直性脊椎炎伴发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男性,具有高复发、高致盲率的表现,有典型的骶髂关节x线影像学改变及HLA—B27高阳率的特征,缺乏对临床特征的认识是漏诊、误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眼发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眼部和眼底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6.2岁;女性4例,男性2例;单眼发病5例,双眼发病1例。患者例行常规眼科检查、Goldmann眼压、荧光素眼底造影或眼部B型超声波等检查。病理取材来源于眼球摘除、玻璃体切除手术等,并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患者眼部体征包括:视力下降、混合充血、房水闪辉、羊脂状Kp、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眼底多灶性、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黄白色病灶等。由于所有患者眼部症状及表现均呈现多样性,无特异性眼部体征,故均被误诊:2例被误诊为全葡萄膜炎,2例被误诊为视网膜或脉络膜炎,1例中间葡萄膜炎,1例为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从发病到确诊6~24个月,平均13.3个月。结论 内眼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呈现非特意性和多样性,加之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故容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对54例VKH综合征的患者(108只眼)的眼部表现、全身症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VKH综合征中,33例(61.1%)患者有前驱症状,72只眼(66.7%)主要表现为后葡萄膜炎,20只眼(18.5%)以前葡萄膜炎为主,30例患者(55.6%)有皮肤、毛发和神经系统等眼外异常,有21例(38.9%)曾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笼统地诊断为葡萄膜炎。结论VKH综合征是以后葡萄膜炎起病,逐渐出现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为特征的全葡萄膜炎,常伴有皮肤、毛发和神经系统等异常,本病致盲率高,容易误诊、漏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减少盲目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有尿毒症的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住院的伴有尿毒症的青光眼患者20例(23眼),包括病史、视力、眼压、眼部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14例15眼(14/20,70.0%)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中,14眼无光感,1眼光感。14例患者中,6例因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而单用药物降眼压(其中5例眼痛症状可暂时缓解,1例不能缓解);3例行睫状体冷冻或光凝后眼痛症状不能缓解最终行眼球摘除术;2例行睫状体冷冻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后控制症状;2例角巩膜葡萄肿和1例眼球自发破裂患者行眼球摘除术;1例2眼房水引流物植入后症状消失但眼压控制不理想。6例眼球摘除术后其中3例(3/6,50.0%)球结膜显著水肿。4例5眼(4/20,20.O%)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2例3眼(2/20,10.0%)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或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NVG是伴有尿毒症的青光眼患者最常见的类型,治疗棘手,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老年性白内障患者B超声像图的特征性改变.方法 对106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B超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6例(212眼)患者中,皮质型白内障145眼(68.4%),B超声像图表现为晶状体前后皮质区呈带状或环晕状强回声,核心区域呈梭型低回声;核型白内障48眼(22.6%),表现为晶状体核心区域呈强回声,自中心向皮质逐渐减弱;混合型白内障19眼(9.0%),表现为整个晶状体呈弥漫点团状强回声.结论 B超检测对老年性白内障具有简单易行、无创、诊断符合率高、图像直观等特点,便于疾病的普查以及手术前后的对比观察,值得临床重视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0K镜对泪膜和眼表的影响。方法 检测配戴2年的32例(64眼)0K镜配戴者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虎红染色、BUT和Schirmer’I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长期戴镜BUT、Schirmer’I试验降低,与戴镜前比较,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58眼(90.6%),其中以I级、Ⅱ级染色为主,虎红染色27眼(42.2%);停戴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长期配戴0K镜可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量减少和眼表面损害,其改变是可逆的,停戴后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眼底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出现眼底并发症的SLE患者的眼底、眼部其他表现、伴随的全身病变及血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dsDNA)、补体3(C3)、 补体4(C4)和血红细胞沉降率(ESR)。 结果 “典型的”SLE眼底病变15例25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9例12只眼,RVO合并视网膜动脉不全阻塞1例2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例2只眼,玻璃体积血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1只眼,视盘水肿(除外RVO所 致)3例6只眼。9例合并有眼部其他表现,21例患者伴随有全身症状,所有病例血抗核抗体( ANA)、抗dsDN A阳性和血ESR升高,19例C3下降,17例C4下降。 结论 SLE可产生严重的 眼底并发症及合并其他眼部病变,对SLE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 并及时进行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06-20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