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双眼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WAM验光仪)测量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217例中小学生(7~16岁).对被检者行眼科常规检查排除眼部疾病后,进行主觉验光与WAM验光仪静态及动态模式下的客观验光.对测量结果进行等效球镜度与水平轴及45度轴处的Jackson cross-cylinders(J0与J45)换算后,求得组内相关系数(ICC)以评价测量的准确性.对14例(28眼)成年志愿者(19~33岁)进行WAM验光仪两种测量模式及两种距离视标(6 m与20 cm)的客观验光2次,间隔24 h以上.分别采用变异系数(CV)与ICC对同一测量时间与不同测量时间的测量值进行可重复性评价.结果 WAM验光仪两种测量模式与主觉验光测得的球镜度和(或)等效球镜度在不同年龄段被检者中的ICC值均大于0.95;J0与J45为0.38~0.84.在同一测量时间,由WAM验光仪两种测量模式对于两种距离视标测得的球镜度、等效球镜度与瞳孔直径的变异系数为1.54%~8.31%;J0与J45为23.54%~32.70%.不同测量时间测得的球镜度与等效球镜度的ICC值均大于0.90; J0、J45与瞳孔直径的ICC为0.71~0.89.结论 WAM验光仪的两种测量模式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因WAM验光仪能连续高速地监测眼的三联反应,在临床与科研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干眼患者与健康人眼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无眼部器质性病变的轻度干眼患者22例(22眼),对照组20例(20眼),进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 Ⅰ)试验、角膜荧光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等检查。使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以0.5 s为时间间隔,在6 mm瞳孔直径下测量患者自然瞬目后10 s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动态变化。对于同一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数据通过Greenhouse-Geisser(G-G)法校正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比较干眼组与对照组瞬目后10 s不同时间段的MTF截止频率均值和MTF截止频率进展指数并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干眼组的平均BUT为(10.80±1.61)s/(3.36±1.26)s(t=-12.27,P<0.01);Schirmer Ⅰ试验为(12.75±3.89)mm/(7.95±2.52)mm(t=-2.74,P<0.01);OSDI评分为12.86±9.71/30.96±15.45(t=4.42,P<0.01)。2组瞬目后0.0~2.5 s、>2.5~5.0 s、>5.0~7.5 s、>7.5~10.0 s MTF截止频率均值分别为对照组(21.23±9.38)、(20.98±8.72)、(21.12±9.38)、(20.11±8.28)c/d,干眼组(26.20±16.09)、(24.60±15.99)、(24.24±15.83)、(23.20±15.05)c/d,组间比较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瞬目后相同时间段的MTF截止频率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眼组瞬目后4个时间段的组内MTF截止频率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49,P<0.01),对照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F截止频率进展指数与性别(r=0.46,P<0.01)、logMAR最佳矫正视力(r=0.33,P<0.05)、BUT(r=0.34,P<0.05)呈正相关;与OSDI功能影响(r=-0.36,P<0.05)和OSDI总得分呈负相关(r=-0.31,P<0.05)。结论干眼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瞬目后单位时间内的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幅度较大,并与患者的BUT和对日常活动影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关键字 : 屈光不正,眼镜,点扩散函数,调制传递函数,人眼光学成像质量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矫正方式下的人眼光学成像质量函数,研究眼镜这种屈光矫正方式对人眼光学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70例(70眼)健康志愿者进行双通道客观成像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ⅡTM 西班牙)在人工瞳孔4mm条件下分别使用传统框架眼镜矫正与内置矫正方法进行光学成像质量函数测量。分析两者方法测量以下成像参数的均值: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 SR)、点扩散函数(PSF)在10%最大高度的宽度(PSF10)和点扩散函数(PSF)在10%最大高度的宽度(PSF10) ,并分析造成两者测量差异的相关因素。结果:眼镜矫正与仪器内置矫正法所测得的光学成像质量参数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Bland-Altman 一致性分析显示两种矫正方式一致性较好,且两种矫正方式的重复性系数显示OQAS仪器成像质量参数测量一致性均较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发现MTFcutoff 、SR和PSF50 测量差值只与两种矫正方法选择的最佳聚焦点差值相关. PSF10差值与最佳聚焦点差值、内置矫正法是否使用外置散光镜片矫正、年龄相关。我们并未发现屈光状态与两种矫正方法测量差值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然而在高度近视眼组中,使用眼镜矫正法与仪器内置矫正法相比,最初聚焦点(0.50±0.44 D)具有远视偏倚及较好的成像质量参数结果。结论:双通道客观成像分析系统是一种临床上可靠的视觉质量评估技术,眼镜矫正和仪器内置矫正技术均可获得可靠的人眼光学质量,然而在高度近视眼患者中,使用仪器内置矫正技术时需谨慎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
人眼眩光一般是指由于从外界进入眼内的迷乱光线抑制了正常光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而形成的不舒适感觉。其在不同的领域及专业中涵义均有所不同。尽管目前眩光测量方法众多,但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在临床及研究工作中需谨慎甄别不同眩光定义及测量方法对患者视觉质量评估造成的偏倚。由于眩光研究受到其复杂的发生机制和缺乏跨学科交流的影响,目前尚无一种方法能全面有效地防治眩光。本文通过回顾分析眩光在眼科、照明工程、神经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出版物及研究报道,对临床上常见的眩光类型如失能眩光、幻影眩光、不舒适眩光和畏光的发生机制、测量手段和解决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纯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与LPI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存在粘连性房角关闭的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术后5年周边虹膜前粘连(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e,PAS)的变化情况。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河北省邯郸市第三医院眼科连续收治的存在PAS的PAC和PACG患者159例。方法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LPI术后3天内加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对照组仅行LPI。术前、术后3天、1年及5年进行静态及动态前房角镜检查。PAS定义为虹膜与前房角外壁的粘连≥0.5个钟点。每例患者仅1眼入组。主要指标PAS范围。结果 159例患者中术后1年及5年的随访率分别为79.25%(126/159)及57.86%(92/159)。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1年及5年的PAS范围分别为5.00(3.00~9.25)及4.5(1.50~8.00)个钟点(Z=-1.3,P=0.19)、3.00(0.50~5.00)及2.00(1.50~8.00)个钟点(Z=-3.08,P<0.001)、2.50(0.75~6.00)及2.00(0.00~5.00)个钟点(Z=-0.72,P=0.47)、3.5(1.0~8.0)及3.0(0.00~5.25)个钟点(Z=-1.54,P=0.12)。两组之间PAS范围在术后3天有显著差异,而术后1年及5年差异并不显著。术后5年,试验组及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29(0.14~0.82)、0.16(0.02~0.36)(Z=-2.70,P=0.007),眼压控制率、视野MD值、杯盘比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5年与术前相比,试验组PAS范围、眼压、BCVA、MD值均有明显下降,而杯盘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PAS范围、眼压、MD值均有明显下降,杯盘比及BCVA无明显变化。结论 LPI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存在PAS的PAC或PACG患者,术后PAS仍进展;术后5年时,PAS范围与接受单纯LPI的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从长远看,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LPI不适宜单纯以松解PAS为目的用于PACG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通道系统视觉质量分析仪(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 OQAS)评价正常人客观视觉质量的可重复性。 设计 诊断技术评价。 研究对象 26例(48眼)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眼病的正常成年人。方法 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由同一测试者采用OQAS对研究对象进行视觉质量的检查,连续测量10次,检查视觉质量参数6种,包括调制传递函数的截止点(MTF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2D ratio)、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V值(OV100%、 OV20%、 OV9%)以及客观散射指数(OSI)。利用SAS软件计算重复性限(RL)值。主要指标 6种OQAS参数的重复性限值(RL)。 结果 受试者的平均MTFcutoff、Strehl2D ratio、OV100%、OV20%、OV9%和OSI 分别为39.55±10.99、0.23±0.07、1.32±0.37、1.36±0.46、1.38±0.52和0.70±0.43,其RL值(百分比数值)分别为17.74%、24.95%、17.74%、20.59%、23.31%和37.07%。结论 双通道系统视觉质量分析仪作为评价正常人客观视觉质量的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农村成年人群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性别、年龄及屈光状态的关系。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2012-2013年“邯郸眼病研究”河北省永年县人群5394名,平均年龄(57.8±11.2)岁。方法 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详细的眼科检查及全身系统检查。采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并利用内置软件根据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为九个区(黄斑中心区、内环上方、内环下方、内环鼻侧、内环颞侧、外环上方、外环下方、外环鼻侧、外环颞侧)测量视网膜厚度。主要指标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 5394名受试者中4735名(87.8%)OCT结果符合纳入标准。黄斑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37.73±22.67) μm、(310.26±18.47) μm、(278.36±22.26) μm。男性及女性黄斑厚度分别为中心区(242.40±22.32) μm、(234.03±18.47) μm,内环平均厚度(314.82±18.39) μm、(306.64±17.72) μm,外环平均厚度(280.37±14.33) μm、(276.76±14.40) μm,各区存在明显差异(P均<0.001),且女性视网膜较男性薄。不同年龄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与年龄呈非单调曲线关系,约60岁为厚度最大值(P<0.001)。内环区与外环区黄斑视网膜厚度与年龄显著相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薄(P<0.001)。屈光度与黄斑视网膜厚度存在关联,黄斑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屈光度每增加1.00 D,对应黄斑厚度改变分别为(-0.6±0.2) μm、(0.2±0.1) μm、(0.5±0.1) μm。结论 河北永年县农村成年人群中,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不同年龄段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率不同。女性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男性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变薄,而在外环区,视网膜厚度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增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临床经验医师应用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Lens Opac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Ⅲ,LOCSⅢ),基于裂隙灯及数码照片进行晶状体混浊程度评分的一致性。方法 从邯郸眼病研究5 a随访项目中,随机选取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现场调查受试者51人(102眼)。首先由受过LOCSⅢ评分培训的高年资眼科副主任医师(评分员A)于现场参照LOCSⅢ标准图片,在裂隙灯下对晶状体核混浊程度(nuclear opacity,NO)、核颜色(nuclear color,NC)、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 cataract,C)、后囊膜下白内障(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PSC)进行评分,随后采集晶状体数码照片。评分员A和1名眼科住院医师(评分员B)根据晶状体数码照片独立进行NO、NC、C、PSC评分。然后一位经过LOCSⅢ晶状体评分培训的白内障专业副主任医生对评分员B进行培训,同时与评分员A进行讨论并统一对LOCSⅢ标准评分方法的理解后,评分员B进行第2次评分。均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别检验评分员A基于裂隙灯及数码照片的LOCSⅢ晶状体评分的一致性,评分员B培训前、后的LOCSⅢ晶状体评分的一致性,以及评分员B培训前、后的LOCSⅢ晶状体评分与评分员A基于裂隙灯及数码照片的LOCSⅢ晶状体评分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评分员A基于现场裂隙灯和晶状体数码照片的LOCSⅢ晶状体评分的ICC分别为:NO 0.89、NC 0.89、C 0.90、PSC 0.65;评分员B培训前、后LOCSⅢ晶状体评分ICC分别为:NO 0.90、NC 0.90、C 0.89、PSC 0.12;评分员B培训前、后基于数码照片与评分员A基于裂隙灯的LOCSⅢ晶状体评分ICC分别为NO 0.77、0.82,NC 0.79、0.85,C 0.77 、0.89,PSC 0.05、0.46;评分员B培训前、后与评分员A基于数码照片的LOCSⅢ晶状体评分比较ICC分别为:NO 0.83、0.81,NC 0.80、0.84,C 0.76 、0.88,PSC 0.26、0.85。结论 眼科临床经验对临床医师采用LOCSⅢ进行NO、NC、C评分影响不大,对PSC评分影响较大,而LOCSⅢ标准评分方法培训可以弥补眼科医师临床经验的不足,但不能提高基于裂隙灯和数码照片的LOCSⅢ对PSC评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低阶像差矫正方式对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结果影响,并分析影响其测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无其他眼病的67例单纯性屈光不正志愿者左右眼中随机选择一眼共67眼,分别使用传统框架眼镜矫正与双通道客观成像质量分析系统内置矫正方法进行光学成像质量和散射情况测量.比较两者MTF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值差异,并分析造成两者测量差异原因.结果 传统框架眼镜矫正法与OQAS仪器内置矫正法测得的MTFcutoff值分别为(39.83±9.11)c· deg-1、(40.34±10.02)c·deg-1(t=-0.59,P=0.56);SR值分别为(0.22±0.06)c·deg-1、(0.22±0.06)c·deg-1(t=-0.90,P=0.37);OSI值分别为(0.50±0.06)c· deg-1、(0.40±0.05)c·deg-1(t=-2.96,P=0.004);两种矫正方法的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为(0.02 ±0.39)D,等效球镜度数符合率(相差≤0.50 D)为91% (61/67).OSI差值与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存在负相关关系(r=-0.38,P <0.05).MTF cutoff差值与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 =0.54,P<0.05).结论 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内置的低阶像差矫正技术不影响光学质量评价,是一种临床上准确、可靠的视觉质量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与光线追踪波阵面像差系统(iTrace)测量正常人眼调制传递函数(MTF)的一致性,寻找更准确的客观视觉质量评价手段.方法 对比研究.连续收集前往设置在邯郸市永年县东杨庄中心卫生院的邯郸眼病研究检查现场健康受试者进行研究,对排除眼部疾病后的受试者进行散瞳前对比敏感度检查、散瞳后使用OQASⅡ与iTrace测量全眼MTF.比较两者在4.0和6.0 mm瞳孔直径下5、10、15、20、25、30周/度(c/d)空间频率下消除低阶像差影响后的MTF均值,对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种仪器在不同空间频率的MTF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绘制Bland-Altman图进行一致性评价,并分别对两种仪器的MTF测量值与最佳矫正视力、不同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共有163例(251只眼)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81例(139只眼),女性82例(112只眼),年龄30 ~ 60岁,平均(44.1±9.7)岁.在4.0 mm瞳孔直径下iTrace在5、10、15、20、25、30 c/d空间频率下的MTF均值分别为0.730±0.138、0.431 ±0.159、0.262±0.120、0.169 ±0.078、0.118 ±0.053、0.094±0.043,OQASⅡ分别为0.347±0.123、0.162 ±0.086、0.072 ±0.049、0.042±0.033、0.026±0.022、0.017 ±0.022,两种仪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72,28.03,27.32,27.59,29.23,28.96;P <0.01);在6.0 mm瞳孔直径下,两种仪器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 =4.60,3.19,9.34,13.41,16.96,20.24;P <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法提示两者一致性较差,但在6.0 mm瞳孔直径两者一致性有所提高.iTrace MTF测量值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139~-0.165,P<0.01),部分空间频率MTF值与6 c/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Log值呈正相关(r=0.163 ~0.175),P<0.05);OQASⅡMTF值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239 ~0.303,P<0.01),各空间频率MTF值与3、6、12、18 c/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Log值均呈正相关(r =0.156~0.398,P<0.01).结论 iTrace与OQAS在正常人眼MTF测量存在明显差异,瞳孔直径较大时两者差值较小;双通道技术为临床人眼光学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