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对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疑似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3.0T高分辨MRI检查、术后病理检查。比较3.0T高分辨MRI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分析3.0T高分辨MRI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 80例疑似患者MRI与病理检查相匹配淋巴结共320枚,经术后病理检查,确定淋巴结转移为阳性148枚。术前3.0T高分辨MRI检查下淋巴结转移阳性120枚。120枚短径5~10 mm淋巴结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后有92枚淋巴结转移阳性,而术前3.0T高分辨MRI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80枚。200枚短径<5 mm淋巴结经术后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淋巴结转移阳性56枚,而术前3.0T高分辨MRI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34枚。3.0T高分辨MRI评价淋巴结对短径<5 mm淋巴结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短径5~10 mm淋巴结(P<0.05),灵敏度则低于短径5~10 mm淋巴结(P<0.05)。结论 术前3.0T高分辨MRI检查对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整体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AD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捕,后期应用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24例患者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其中显示真、假腔24例,显示内膜片22例,腔内血栓形成9例,内膜破口15例。而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安全、准确、迅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我们使用广州今健公司生产的 JS- 818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 ,对小儿肠套叠 4 7例进行了空气整复 ,效果较好 ,总结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4 7例 ,男 31例 ,女 16例 ,年龄 3月龄~ 5岁 ,其中 0 .5~ 1岁间 33例 ,占 70 .2 % ,2 4 h以内就诊者 2 8例 ,2 4~ 4 8h者 16例 ,超过 4 8h后就诊者 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 ,进而呕吐 ,并出现果酱样便 ,半数以上腹部扪及肿块 ,大多数患儿发病较急 ,亦有发病较缓者 ,其中超过 4 8h就诊的3例均属于此 ,符合肠套叠诊断。1.2 方法 采用今健 JS- 818电脑遥控灌肠仪 ,远端接一次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表现 ,X线平片、CT、MRI和DSA表现 ,以提高该病的确诊率。方法 对 116例共计 184髋股骨头坏死 ,采用X线平片及CT联合检查 ,并通过MRI或 /和DSA检查证实 ,总结各期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结果 按Ficat分期标准 ,Ⅰ期 18髋 ,Ⅱ期 10 1髋 ,Ⅲ期 44髋 ,Ⅳ期 2 1髋。其中X线平片阳性 94髋 ,全部为Ⅱ期以上 ,CT阳性 115髋 ,Ⅰ期仅占 3髋 ,MRI阳性 161髋 ,Ⅰ期 12例。行DSA检查 68例 ,主要表现为股骨头供养动脉的变细、缺失。结论 因股骨头坏死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 ,其诊断一直为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MRI和DSA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 ,因此X线平片和CT结果阴性者 ,必须做MRI或 /和DSA检查 ,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结肠息肉的诊断意义.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经过多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诊断为结肠息肉的80例患者,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的多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结果 与病理活检结果 相比,显示:对于直径>5mm的结肠息肉,多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对于直径<5mm的结肠息肉,多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的敏感性较低,可能会造成漏诊.结论 多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图像质量清晰,以及准确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摘要】目的:观察多呼吸时相(睡眠与清醒状态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上气道CT阻塞部位的定位效果。方法:对2018年1~10月间本院就诊的74例OSAS患者进行清醒状态(吸气末)和睡眠状态(打鼾、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暂停同时发生时)的上气道阻塞部位定位扫描,分析清醒和睡眠两种状态下的上气道阻塞部位定位结果、矢状面横截面积、矢状面气道最小直径、睡眠与清醒状态转换时的最狭窄部位变化情况。结果:上气道部位(软腭后区气道、悬雍垂后区气道、舌后区气道和会厌后区气道)阻塞诊断率比较,睡眠状态(75.67%、28.38%、59.46%、24.32%)均显著高于清醒状态(45.94%、8.11%、36.49%、4.05%)(P<0.05);软腭后区气道和舌后区气道的矢状面横截面积、矢状面气道最小直径比较,OSAS患者睡眠状态的测量值明显小于清醒状态;睡眠与清醒状态转换时,软腭后区气道闭塞者和舌后气道闭塞者的最狭窄部位基本一致,但当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时的狭窄程度或闭塞范围增大。结论:与清醒状态时比较,药物诱导睡眠状态下行CT上气道阻塞部位定位效果明显较优,睡眠状态下可真实再现OSAS患者上气道阻塞部位,对OSAS临床诊治具有较高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