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拟受血者输血前各项血液传播性疾病血清标志物情况。方法对15 055例拟受血者血液传播疾病血清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拟受血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梅毒螺旋体(抗-TP)检测采用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3种方法检测。结果抗-HCV阳性率为1.67%,抗-HIV阳性率0.03%。单独ELISA检测抗-TP阳性、ELISA和RPR检测抗-TP均阳性、单独RPR检测抗-TP阳性率分别为2.76%、0.58%和0.03%。15例同时抗-HCV和抗-TP阳性。结论做好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不仅可以了解该地区血源性疾病的感染情况,还可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及医源性感染,保证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活性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80例孕妇的血清Lp-PLA2活性,正常孕妇(对照组)3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50例,其中血糖控制良好组25例、血糖控制不良组25例。分析三组孕妇Lp-PLA2活性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以血糖控制情况、孕周、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作为自变量,Lp-PLA2活性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血糖控制情况与Lp-PLA2活性有显著相关;孕周、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与Lp-PLA2活性无显著相关;血糖控制不良组Lp-PLA2活性高于对照组与血糖控制良好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控制不良组主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与血糖控制良好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p-PLA2活性在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情况下明显升高,Lp-PLA2可能参与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管病变,造成妊娠期糖尿病主要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妊娠高血压一般发生在妊娠后20周,患者以血压升高、蛋白尿、眼底血管变化为主要体征,对母婴身心健康和生命产生严重的威胁,目前眼底病变属于妊娠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眼底的变化程度是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重要的指标之一[1].本研究分析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 en-hanced depth imaging-opt... 相似文献
4.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基因分型在造血干细胞与肾脏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或实体器官移植成功率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配型密切相关 ,因此探讨准确的分型方法对指导临床移植十分重要。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 SSOP)杂交技术对造血干细胞移植、肾移植的供、受者进行HLA分型 ,并与聚合酶链式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分型、血清学分型进行比较。一、材料和方法1 材料 :183例被检标本分别取自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个家系 8例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 2个家系 6例 ,急性白血病 5个家系 14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1个家系 2 5例 ,纯红细胞再生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追踪观察麻风病患者白内障经巩膜隧道切口囊外摘除手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同负责治疗麻风病患者的皮肤科医生一起,筛选出适合白内障手术的麻风病患者57例(57只眼),其中麻风病并发性白内障39只眼,麻风病老年性白内障18只眼,在局麻下行经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年追踪其临床效果,并与同期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3例(63只眼)的手术效果相比较.结果 麻风病患者白内障手术术中分别出现虹膜裂伤、反应晶状体前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等并发症,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眼压升高、前房反应、角膜水肿、瞳孔上移等.经过一年随访,麻风病并发性白内障组术后最好的视力≥0.4者为38.5%,视力在0.1~0.3者为46.2%,<0.1者为15.4%,麻风病老年性白内障组术后最好的视力≥0.4者为72.2%,视力在0.1~0.3者为27.8%,<0.1者为0;麻风病白内障术后视力≤0.3的29例患者中,24例存在术前慢性葡萄膜炎,是术后低视力的首要原因.麻风病自内障患者出现术后慢性葡萄膜炎、术后瞳孔区膜状物形成、人工晶体移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经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麻风病并发性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患者视力获得提高.手术前后需要加强抗炎,控制葡萄膜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肾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例女性尿毒症患者进行亲属活体肾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观察组) 同期接受亲属活体肾移植的5例女性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供体均为男性。采用PCR-SRY方法进行嵌合体检测。测定受体淋巴细胞亚群,随访观察肾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的并发症和临床移植效果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嵌合体阳性率100%,对照组60% 观察组肾移植受者临床效果良好,呈现免疫低反应和免疫抑制趋势。结论亲属活体肾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是一种可行的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可以诱导产生临床肾移植的免疫低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探讨allo-HSC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为急性白血病,1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1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EBT);8例为亲缘供者,7例为非亲缘供者;11例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例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6例为HLA配型全相合,9例为HLA配型不全相合.结果 15例患儿中生存7例,生存期为5个月~6年;5例因复发或重症感染放弃治疗;3例死亡.6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包括Ⅰ度3例,Ⅱ、Ⅲ、Ⅳ度各1例,其中发生Ⅳ度急性GVHD患儿死亡.2例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其中1例死亡,另1例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结论 allo-HSCT是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其并发症多、风险大,在防治并发症的同时,应严格把握allo-HSC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80℃体外冻存保护体系对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的冻存效果。方法以国产或进口药用二甲基亚砜(DMSO)、羟乙基淀粉(HES)、人血白蛋白(HSA)配制细胞冷冻保护剂,分别对人外周血、纯化的CD34+、骨髓及脐血造血干细胞进行-80℃低温保存,冻融前、后计数MNC、CD34+细胞、CFU-GM数量、回收率及台盼蓝拒染率,了解其生理活性。结果 4种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各30例,以120g/L HES加10%(V/V)DMSO和64g/L HSA为保护剂-80℃冻存360d,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冻融前、后MNC、CD34+细胞、CFU-GM数量、回收率及台盼蓝拒染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国产试剂对118例外周血干细胞、39例纯化CD34+造血干细胞、3例脐血干细胞进行-80℃低温冻存1~9个月,进行冻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7~19d内均成功恢复造血重建。结论以120g/L HES加10%(V/V)DMSO和64g/L HSA为细胞冷冻保护剂,能够良好保持干细胞数量及生理活性,且国产试剂与进口试剂无显著差别,具有价格低廉,容易购买,低毒安全,操作简便等特点,可临床应用于造血干细胞-80℃低温短期保存。 相似文献
9.
检测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乙肝病毒前S1蛋白,评价其在病毒感染、复制、传染性及对肝细胞损伤等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血清标志(HBV—M),将乙肝病毒感染208例分为5组。即HBsAg(+)组(A组);HBsAg(+)及HBeAg(+)组(B组);HBsAg(+)及HBcAb(+)组(C组);HBsAg(+)、HBeAg(+)及HBcAb(+)组(D组);HBsAg(+)、HBeAb(+)及HBcAh(+)组(E组)。分别对各组进行前S1蛋白、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前S1蛋白总阳性124例(59.6%),各组分别为0例、16例(69.6%)、12例(32.4%)、60例(90.9%)和36例(50.0%);HBV—DNA总阳性120例(57.7%),各组分别为1例(10.0%)、18例(78.3%)、13例(35.1%)、58例(87.8%)和30例(41.7%);ALT总异常82例(39.4%),各组分别为0例、9例(39.1%)、2例(5.4%)、57例(86.4%)和14例(19.4%)。前S1蛋白阳性和HBV—DNA阳性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8;前S1蛋白阳性和ALT异常除D组外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提示,如果前S1蛋白检测阳性,不论HBeAg与ALT检测结果是否正常,都表示存在乙肝病毒复制并具有传染性。结论:乙肝病毒前S1蛋自可作为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性及对肝细胞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