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T细胞亚群对脑出血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80例,依据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PCT、T细胞亚群。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PCT和T细胞亚群对脑出血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结果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CD_8~+显著高于未感染组,CD_3~+、CD_4~+、CD_4~+/CD_8~+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0.05)。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PCT、CD_3~+、CD_4~+/CD_8~+是影响脑出血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PCT、CD_4~+/CD_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869,对脑出血患者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P0.05)。结论血清PCT和T细胞亚群是影响脑出血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11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改良式EGDT组,n=57)和对照组(传统EGDT组,n=59),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分别测定液体复苏前(T0)及治疗后24 h(T1)、48 h(T2)及72 h(T3)血c Tn I、BNP、AST、ALT、TBA、BUN及Cr水平。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和治疗前APACHEⅡ评分及其他监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1、T2、T3时点的血c Tn I、BNP水平和T2、T3时点的血AST、ALT、TBA、Cr及BU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EGDT能更显著地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c Tn I、BNP、AST、ALT、TBA、Cr及BUN水平,对心肌、肝脏及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壬基酚(4-NP)对大鼠胚胎毒性的时间-效应关系。方法 采用全胚胎培养模型,对9.5d龄大鼠胚胎分别染毒4-NP(50mg/L)6、16、26、48h,观察体外培养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4-NP对器官形成期的早期大鼠胚胎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早期暴露6h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染毒16h即可影响大鼠胚胎的生长发育,染毒26h和48h对胚胎生长发育和形态分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光镜下发现只有染毒26h以上才出现卵黄囊及大鼠胚胎的鳃弓、心脏等处组织结构的改变。结论 体外实验条件下,较高剂量的4-NP对大鼠胚胎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4-NP的毒性作用为慢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该科收治的41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作为"早期集束化治疗"治疗组,按照<2004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采取6~24h内早期集束化治疗,包括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1h内经验性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严格控制血糖治疗、机械通气控制平台压、镇静镇痛治疗等.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41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传统经验性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6h EGDT达标35例,达标率为85.36%:住院28 d死亡11例,病死率为26.83%.41例对照组:6h EGDT达标18例,达标率为43.90%;住院28 d死亡21人,病死率为51.2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6 h EGDT达标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策略较传统的经验性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依达拉奉对脓毒血症大鼠脑保护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对脓毒血症时脑保护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构建脓毒血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实验组),另一组不使用(实验对照组),正常大鼠行假手术作为空白对照(空白对照组)。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力。分离大鼠大脑海马区组织,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核转录因子FOXO1表达,并加以比较。结果脓毒血症大鼠血清SOD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后SOD表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大鼠大脑海马区表达FOXO1增高,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后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基清除剂可增加SOD表达,促进自由基清除,从而保护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FOXO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式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入住该院ICU11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改良式EGDT组(n=57)和传统EGDT组(n=59),比较两组患者28d生存率。改良式EGDT组根据28d预后分为存活组(n=46)和死亡组(n=11),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升压药使用时间、24h内复苏液体量、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等相关指标。结果改良式EGDT组28d生存率较传统EGDT组增高约18.9%(P<0.05)。改良式EGDT组中死亡患者的APACHⅡ评分、SOFA评分和MODS评分均较存活患者明显升高,分别为[(29.36±1.57)dvs.(24.30±3.27)d],[(13.45±0.52)dvs.(12.78±1.33)d],[(9.00±0.00)dvs.(4.04±1.94)d],且升压药物使用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改良式早期目标指导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SARS是一种由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流行特征表现为医院内感染和家庭内感染为主。SARS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SARS病毒并发病的患者,传播主要途径为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近距离接触病人的飞沫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该病的传染性强,在SARS疫苗尚未应用到人群进行免疫之前,人体对它普遍易感。预防和控制SARS的传播蔓延,必须加强传染源管理,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糖变异性对重症急性卒中患者3个月内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162例重症急性卒中患者,安排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并根据患者入院后3个月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记录所有患者的初始血糖、血糖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来衡量血糖变异性,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hationⅡ,APACHEⅡ)评分,分析血糖变异性与重症急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调查本组162例患者入院后3个月的生存状况发现,生存组132例,死亡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初始血糖、血糖均数以及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根据平均血糖变异系数将患者分为3组(30%、30%~50%和50%),发现死亡组血糖变异系数50%的患者占60%,明显高于血糖变异系数为30%和30%~50%的患者(16.67%、23.33%);生存组血糖变异系数小于30%的患者占49.24%,明显高于血糖变异系数为30%~50%和50%的患者(35.60%、15.1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基线APACHEⅡ评分、NIHSS评分以及初始血糖、血糖均数、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是重症急性卒中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糖变异性对重症急性卒中患者3个月内死亡风险预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潜在的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科住院的50例SIRS患者作为SIRS组,将其按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单纯SIRS组(n=26)和MODS组(n=24);按预后分为存活组(n=35)和死亡组(n=15).测定其SIRS发生后第1、3、5、7天患者血浆D-二聚体、IL-6 和TNF-α含量,并记录APACHEⅡ评分;另选35例普通内科住院患者作为非SIRS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SIRS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AP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