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TCT涂片阴性的可疑宫颈疾病患者行阴道镜组织活检及跟踪治疗,以尽早发现宫颈早期癌前病变及早治疗,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方法:对2009年1月至12月经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诊断为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并对可疑病灶做病理活检,71例炎症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级者行微波治疗,31例CINⅡ级及6例CINⅢ级者行LEEP术,5例子宫颈微小浸润癌行子宫全切术.结果:6个月后复检TCT及阴道镜病理检查,炎症及CINI级者、ClNⅡ级者无复发,CINⅢ级者有1例为CINI级.5例子宫颈微小浸润癌行子宫全切术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及早对TCT结果阴性的可疑宫颈疾病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可及早诊断和治疗,更好地保留生育功能,降低子宫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因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 PPAR)γ C161T多态性对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用横断面调查法,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入住本院分娩的孕妇及其单胎、活胎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和健康对照新生儿进行凋查,共得到有效样本268个母亲-新生儿对,并根据出生体质量和孕周进行分组,分为健康对照组和低出生体质量组,其中低出生体质量组包括早产儿组和小于胎龄儿组.使用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其外周血基因PPARγ C161T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其低出生体质量的影响.结果 1.根据双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低出生体质最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家庭居住环境和氛围及维生素的补充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0.337、-0.343、-0.269、-0.691、0.296、0.235.2.PPARγC161T多态性CC型、CT型与TT型基因频率分布在健康对照组、小于胎龄儿组和早产儿组分别为53.33%、14.44%、21.11%,75.00%、18.18%、6.82%和76.67%、20.00%、3.33%,早产儿组和小于胎龄儿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携带C等位基因增加低出生体质量的风险,低出生体质量组携带CC基因型风险与健康出生体质量儿的OR值分别为1.93895% CI:1.001~3.750,P=0.002)、2.122(95% CI:1.091 ~4.127,P=0.000).结论 低出生体质量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PARγ C161T多态性与低出生体质量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低出生体质量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环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不同治疗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有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细胞学检查阳性而阴道镜检查不满意的患者和ECC阳性患者共249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24例,采用目前临床上普遍采取的切除病灶范围;B组125例,根据宫颈移行带的分型采取不同的LEEP刀治疗方案:Ⅰ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入宫颈管内7~10 mm;Ⅱ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入宫颈管内10~15 mm;Ⅲ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入宫颈管内15~25 mm。结果 249例均成功利用LEEP刀完成宫颈上皮内瘤变切除术。B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宫颈塑型效果满意度、术后愈合时间上明显优于A组,而两组在感染、术后标本切缘阳性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使其在不影响愈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保护宫颈机能。 相似文献
4.
对90名哺乳妇女作母乳中25-羟维生素D(25-OHD)和1,25-二羟维生素D [1,25-(OH)_2D]的含量测定。母乳中的25-OHD和1,25-(OH)_2D浓度与分娩时的新生儿胎龄有一定的关系。早产儿母亲的母乳中的25-OHD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产儿母亲的母乳中的25-OHD浓度。而1,25-(OH)_2D浓度在早产儿母亲的母乳中也有升高的倾向,提示早产可引起母体乳腺对25-OHD分泌及转运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4日-6月5日我院医疗队驻安徽省某医院共收治144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抽取其中101例4个月~8岁的患儿,此组患儿经过严格消毒隔离,陪护管理,严密病情观察,心理疏导等措施后均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几点改进及其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改良的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1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运用磁共振血管造影及64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成像技术,立体显示门静脉属支及侧支循环,进行术前诊断及评估。术中采取紧贴脾、紧贴胃及紧贴食管分离的“三紧贴”原则,并对脾静脉插管,术后推注肝素预防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结果11例术后无胃排空障碍、门静脉系无血栓形成。术后左膈下积液2例、胸腔积液1例、顽固性腹水1例,持续低热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0例获随访,时间2个月~3年,死亡2例,分别死于脑出血和肝功能衰竭。术后3个月内6例行上消化道造影,2例行胃镜检查,均提示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消失。术后13—35个月9例行上消化道造影,仅2例有轻度静脉曲张。均未见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复发出血,无肝性脑病。结论经改良后的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疗效满意,并不增加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出血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心护理联合动机性访谈在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9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实行双心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动机性访谈。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价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t=4.555,P<0.001)。观察组在SAQ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4个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实施双心护理联合动机性访谈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静脉尿路造影(IVU)后CT尿路成像(CTU)检查的技术及其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泌尿系疾病患者行标准的IVU检查,39例疑输尿管病变的患者立即行CT检查,利用CT—SPR技术扫描定位像,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上重建成CTU。分别让两位高年资影像医师对IVU、CT—SPR和CTU进行评价,分析其对病变的显示和病变的诊断。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和临床诊治结果来分别判定其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结果本组研究39例输尿管病变患者中IVU能显示梗阻部位的显示为33例,占85%,另外6例因肾功能不良而无法判定,单纯CT-SPR与IVU结果相同,CT加CTU对梗阻部位的显示率为100%。整体诊断正确率CT加CTU为92%,而IVU为59%。在CTU与最终结果的比较中,P〈0.05,一致性较好。结论IVU后CTU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都高于IVU。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