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膀胱小细胞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BSCC)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BSCC的临床资料。3例均为男性,年龄68~82岁,2例有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有尿频尿急。1例B超检查见膀胱内有1.5cm×0.9cm稍强回声区,后伴弱声影,中心回声较低;1例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10~12点处有1cm×1cm乳头状突起,无蒂,广基,呈地毯样生长;1例盆腔CT及加强扫描示膀胱内有类圆形团块状影,大小约2.5cm×2.6cm。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报告为膀胱小细胞未分化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嗜铬蛋白颗粒均( ~ ),神经特异烯醇化酶均(-~±),例1突触素(-),例2突触素( ),例3突触素( ~ )。例1术后3年复发,患者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服中药治疗10个月后死亡。例2术后8个月因膀胱小细胞癌转移而死于全身衰竭。例3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2~3级,部分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局部伴腺样分化,3个月后复发,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双侧输尿管皮肤乳头术,术后随访1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BS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膀胱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学检查,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行根治性切除术加联合化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胰肾联合移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7年2月至2001年12月间15例患者进行胰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术后并发症以及1、3年人/胰腺/肾脏存活率进行统计。结果 15例患者中,采用胰肾联合移植(SPK)12例,肾移植后再行胰腺移植(PAK)3例;9例胰腺移植于腹膜外,6例移植于腹腔内;12例移植胰腺的外分泌液经膀胱引流,3例经肠道引流。患者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12例患者(SPK11例,PAK1例)移植后早期的空腹血糖为4.4~7.8mmol/L,无需应用胰岛素;3例应用胰岛素30-40d后,移植胰、肾功能均恢复正常,停用胰岛素。12例经膀胱引流的患者其尿淀粉酶为760-117000U/L,血清淀粉酶为91~480U/L。移植胰、肾共发生急性排斥反应5例次,总发生率为33.3%(5/15)。1年人/胰腺/肾脏存活率(%)分别为60.0/53.3/60.0;3年为33.3/20.0/26.7;1例随访满5年,胰腺和肾脏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可以有效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术前应对患者作全面检查,制定最佳手术方案,以提高人/胰腺/肾脏的近、远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他克莫司在移植肾慢性排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可以使移植肾功能渐进性减退 ,最终导致移植物失功。目前除积极预防、治疗与慢性排斥反应有关的危险因素 ,如急性排斥反应、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巨细胞病毒感染外 ,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慢性排斥反应的药物阻止或延缓肾功能恶化。我院 1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5月间 ,有 2 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 ,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移植肾慢性排斥 ,经用他克莫司(FK5 0 6)替换环孢素A(CsA)治疗 ,旨在改善移植肾功能 ,延缓肾功能恶化的时间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免疫抑制剂使用方案 :1999年 5月至 2 0 0 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动脉瘤(RAA)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方法 1998年8月至2004年12月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1251例,发生RAA 5例(0.4%).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岁,移植肾血管吻合方式均为移植肾动脉一髂内动脉端端吻合.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突发少尿或无尿,顽固性高血压及肾区疼痛,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动脉瘤,动脉瘤大小1.8 cm×2.0 cm×2.0 cm~4.0 cm×4.0 cm×5.0 cm. 结果 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动脉瘤2例,1例发现动脉瘤后1个月内移植肾功能丧失,行移植肾切除术,术后规律透析治疗,随访1年后行二次肾移植;1例移植肾失功后1周内行对侧髂窝二次肾移植手术,保留原移植肾,术后随访2年肾功能正常.RAA合并近端移植肾动脉狭窄2例,1例行吻合口球囊扩张并放置支架后,以弹簧螺圈栓塞动脉瘤,术后随访1年肾功能稳定;1例行移植肾切除、二次.肾移植术,术后随访3年肾功能正常.吻合口髂内动脉侧粥样硬化斑块导致髂内动脉狭窄、移植肾动脉侧动脉瘤1例,行移植肾切除术,术后2 d因脑干栓塞死亡. 结论 移植肾动脉-髂内动脉端端吻合易诱发血管并发症,RAA治疗应谨慎采用开放手术切除,可选择近期行二次肾移植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两种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同一种疾病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我院146例肾移植患者,分别采用硫唑嘌呤组和霉酚酸酯组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评价。结果:霉酚酸酯组为最佳治疗方案。结论:通过分析说明,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解决当代血液透析三大难题之一(透析用血管通路)中,作者经过30多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设计了10余种动静脉内瘘,实施了多种建立血管通路的方法,血管通路已不再成为影响血液透析治疗的障碍,为我国血液透析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急诊透析血管通路 我们在进行紧急血液透析主要采用以下3种血路。1.1.1 动静脉切开直接插管 在我国早期的血液透析中,采用动静脉切开直接插管。1967年,在吴阶平教授亲自指导下,应用法国进口的滚筒式人工肾,在我国率先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本院自1991年~ 2 0 0 1年十年间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10 96例术后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结合复习文献。结果 本组发现泌尿系统肿瘤 6例 ,发生率为 0 .5 5 %。其中肾盂癌 2例 (其中 1例为双侧肾盂癌 ) ,膀胱癌 1例 ,肾盂癌合并膀胱癌 2例 ,输尿管癌 1例。 6例均行手术治疗 ,平均随访11.4个月 ,效果良好。结论 肾移植术后出现血尿 ,除排斥反应外 ,还应注意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50年代成功进行了肾脏移植后,实体器官移植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飞速发展。目前全球共施行各类脏器移植60余万例次,其中肾脏50余万例次。因肾脏本身的因素可产生肾性高血压,加之所有器官移植后均需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目前仍以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CNIs)即环孢素(Cyclosporine A,CsA),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Tac)为基础用药。CNIs的一个主要副作用即高血压。肾移植术后高血压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摆在临床医生面前。本文概要论述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的病因,病理及防治,期待提高移植物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9.
随着肾移植手术的不断开展,移植肾存活时间的不断延长,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我院在1991年6月至1999年12月间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848例,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共11例.为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我们结合文献对这11例病例进行了总结.1临床资料11例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患者,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54岁,诊断时间为术后11~48个月,平均30个月.11例患者中,膀胱癌4例,发生时间在术后23~48月,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经B超证实. 相似文献
10.
TUR-Bt术后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TUR-Bt术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4例TUR-Bt术后并有随访结果的病例,术后定期应用THP 30mg/30ml 1次/周。连续8周以后1次/月,连续8个月。膀胱内灌注化疗,每次膀胱内保留30分钟,根据随访结果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44例TUR-Bt术后患者均定期随访6~12个月,无肿瘤复发,6例膀胱粘膜活检阳性的病例,也未见明确肿瘤生长。结论:吡柔比星对浅表性膀胱癌有明显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对膀胱内未见明确肿瘤,而膀胱粘膜活检阳性的病例亦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