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脂异常率与职业紧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整群抽样工龄≥3年男性乘警、乘务员以及白领521人,采用统一的一般情况、行为方式、生活状况调查表以及引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A型行为量表、职业紧张量表(OSI-R)进行调查,采用酶法测定血脂,血脂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方法。[结果](1)乘警、乘务员和白领三类职业人群职业紧张程度不同,血脂异常率也不同,对体质指数(BMI)进行标化后血脂异常率分别为85.0%、43.6%及37.9%;(2)职业紧张中介因素(A型行为)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OR=1.68);(3)职业是TG、HDL、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A型行为是TG、TC、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1)不同的职业类型,其职业紧张程度不同、血脂异常率不同;(2)血脂异常率与职业紧张中介因素有关联;(3)血脂主要危险因素是职业、BMI及A型行为,其不同指标(TC、TG、HDL、LDL)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示临床医生及检验工作者,对于缺铁性贫血、铁蛋白减少、嗜酸细胞增高等不明原因贫血,应高度怀疑钩虫感染的可能.方法 对1例退休农民缺铁性贫血病例进行粪便检测虫卵.结果 根据患者体征和医院血常规检验报告单,经改良加藤厚涂片粪检法检查,确定为钩虫病引起的嗜酸细胞增高,缺铁性贫血.结论 临床医生及检验工作者应加强寄生虫病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寄生虫病的诊断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福建省人群附红细胞体(附红体)感染情况,探讨其危害及传播途径.方法 用末梢血镜检方法检测中学生、发热病人和疟疾门诊病人附红体感染状况;询问学生和疟疾门诊病人饲养动物情况.结果 调查2 115人,感染率为80.5%,轻度、中度和重度感染分别占42.9%、26.4%和30.7%;疟疾门诊患者的感染率(98....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的疫情特征,为消除疟疾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收集2017—2021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的疫情资料,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病例的感染分型、感染来源、三间分布、就诊和诊断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2021年福建省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407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307例(75.43%)、间日疟46例(11.30%)、卵形疟34例(8.36%)、三日疟16例(3.93%)、混合感染4例(0.98%)。感染来源为非洲30个国家(376例,92.38%)、亚洲5个国家(18例,4.42%)、大洋洲1个国家(12例,2.95%)和南美洲1个国家(1例,0.25% );主要由福州市(314例,77.15%)报告。人群分布以男性为主(363例,89.19%),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256例,62.90%)。病例主要在医疗机构初诊(389例,95.58%)、确诊(377例,92.63%)和报告(393例,96.56%),初诊正确率为71.25%(290/407)。发病-初诊、初诊-确诊、发病-确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2 d、0 d和3 d。 结论 福建省仍面临严峻的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持续性挑战,需继续加强对输入性疫情的监测,巩固疟疾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行车人员原发性高血压高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以某铁路分局在职工龄≥3年的所有男性乘警139人作为原发性高血压高发职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41.7%,);整群抽取该铁路分局在职工龄满≥3年且年龄构成相似男性乘务员306人作为原发性高血压低发职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1.9%),使用统一设计的健康调查表,调查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及职业因素、职业应激、A型行为,检测血脂、血糖,比较引起原发性高血压高、低发职业人群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及特点。结果(1)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暴露率以及危险性在高血压高发的乘警明显高于低发的乘务员且各危险因素随着工龄的增长暴露率也明显高于低发的乘务员;(2)同样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乘警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乘务员;(3)乘警与乘务员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危险性存在差别,在乘警中,职业应激、体质指数、饮酒习惯、工龄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其ROR值依次是3.65、3.33、2.56和2.64;而高血脂、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升高、年龄、和高血压家族史是乘务员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RR值依次是4.59、3.38、3.33、2.96和2.25。结论职业社会心理、行为因素改变和增加以及长期危险因素的高暴露使血管的敏感性及反应性增高,是行车人员原发性高血压高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监测数据,探讨福建省消除疟疾阶段疟疾流行特点,为福建省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福建省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对疫情概况、三间分布及诊治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福建省2015—2019年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562例, 均为境外输入,其中516例(91.81%)来自非洲;562例均为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428例(76.16%)、间日疟72例(12.81%)、卵形疟39例(6.94%)、三日疟19例(3.38%)、混合感染4例(0.71%)。报告病例中发病到就诊的中位时间为 1 d,从就诊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0 d;首诊确诊的426例(75.80%),首诊单位以地市级医疗机构为主,为350例(占62.28%)。按报告地分,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市鼓楼区,为421例,占74.91%;按现住址分,病例主要分布于福州市福清市,174例,占30.96%。病例以青壮年男性(20~49岁)为主,527例,占93.77%;各月份均有病例分布,累计报告病例数较多的是1、2月份,分别为66例和63例,占总病例数的11.74%(66/562)和11.21%(63/562)。2015—2019年全省共报告死亡病例5例。结论 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病例依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治能力,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福建省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2016—2018年网络直报疟疾病例及其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福建省2016—2018年共报告疟疾357例,均为境外输入,以恶性疟居多(75.1%,268/357),输入性病例多来自非洲(92.4%,330/357);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宁德2个市(63.3%,226/357);男女性别比7.5∶1,年龄以20~49岁居多(82.1%,293/357);从发病到就诊,有18例在7 d以上就诊;有15例从就诊到确诊间隔在7 d以上。结论福建省2016—2018年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且以恶性疟居多。输入性疟疾疫情不容忽视,加强其诊治和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实验室资料,提高对巴贝西虫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观察外周血中虫体的形态;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DNA核酸,采用田鼠巴贝虫种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PCR扩增田鼠巴贝虫18S rRNA片段,取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外周血中见大量疑似恶性疟原虫虫体;PCR产物测序结果经过BLAST比对,与田鼠巴贝虫18s核糖体DNA序列有99%的同源性。结论 感染的虫体为田鼠巴贝虫。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尤其是野鼠)存在田鼠巴贝虫感染,是巴贝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福建省疟疾消除后基层监测响应系统现况,为制定疟疾消除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0月对福建省85个县(市、区)级疾控机构开展基层疟疾防治能力的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疟疾防治经费、技术人员数量、药品储备、检测仪器、定点医院、病例监测、媒介监测、培训等,结合消除疟疾后2016—2020年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按照输入再传播风险等级,分析福建省消除疟疾后基层监测响应系统现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根据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福建省2016—2020年共血检92 280人份,阳性505例(0.55%),均为输入性病例。就诊的505例疟疾病例中,初诊在基层(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就诊的占23.37%(118/505),基层初诊确诊占比27.97%(33/118)。94.12%(80/85)的基层疾控机构3年内(2018—2020年)有疟疾防治经费,平均为0.97万/(年·县),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的疾控机构年平均经费(1.35万元)高于潜在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0.88万元)(t=2.16...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带锥蝽的发育历程,为其调查和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湖坪村采集的红带锥蝽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5月-2019年9月在温度26℃、相对湿度60%的实验室环境条件下进行饲养。以ICR小鼠为唯一供血源(供血3 d),观察并记录红带锥蝽各个发育阶段的孵化、吸血、蜕皮等情况。结果在设定的实验条件下,红带锥蝽可完成整个生活史,包括卵、Ⅰ~Ⅴ龄若虫和成虫等7个阶段,平均历时117.7 d。卵的孵化率为92.2%(391/424)。若虫和成虫均吸血,且每一龄若虫均需饱血才能蜕皮,雌性成虫需吸血才能产卵。Ⅰ~Ⅴ龄若虫的吸血率和蜕皮率分别为86.4%(338/391)和72.4%(283/391)、76.7%(217/283)和58.3%(165/283)、71.5%(118/165)和52.1%(86/165)、91.9%(79/86)和64.0%(55/86)、96.4%(53/55)和56.4%(31/55)。若虫的吸血量随龄期增长而逐渐增大,Ⅰ~Ⅴ龄若虫的平均吸血量分别为(2.9±11.0)、(8.0±3.0)、(14.9±8.8)、(85.4±17.8)、(101.6±54.2)mg,吸血后的平均体质量增重倍数分别为5.4±1.8、3.8±1.2、2.8±1.1、5.1±1.4、2.6±1.1。Ⅴ龄若虫平均吸血量最大,Ⅰ龄若虫吸血后平均体质量增重倍数最大。结论红带锥蝽在实验条件下通过动物饲血能完成生活史,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