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143篇 |
综合类 | 43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骨生长板是骨纵向生长的主要分化区,在骨生长过程中,有多种调节因子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其分化、生长进行调节.其中,系统调节因子包括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甲状腺素、性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局部调节因子包括印第安刺猬蛋白(Ihh,Indian hedgehog)及甲状旁腺素相关肽、骨形成发生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其对于软骨生长板调控机制各不相同.本文对系统和局部调节因子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应用新型合成韧带施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对照实验的方法,确定一种新型合成韧带在颈椎间隔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2只成年羊随机分为2组各接受单纯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保术或加合成韧带固定术,术后拍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2周时杀死动物,取颈椎标本分别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韧带组融合率为83%,对照组为67%,生物力学测试表有韧带组在伸展运动上有明显高的稳定性,屈曲运动的稳定性无差异。组织学分析表明2组动物的融合部位均为纤维组织、软骨及少量的骨组织、且之间无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有融合应用新型合成韧带可以提高融合率和颈椎伸方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颈椎前路固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四肢骨巨细胞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2004年2月~2006年8月应用超声刀肿瘤刮除、局部化疗和骨移植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6例,所有的患者均完整随访。[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平均1.5年,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肺转移。6例超声刀肿瘤刮除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后骨修复完善,肢体无畸形、无塌陷及骨折,无明显功能障碍,植骨生长良好未见排斥反应。[结论]应用超声刀肿瘤刮除、局部化疗和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效果良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是临床老年患者中的一种常见疾患,他们往往以顽固的胸腰背部疼痛来就诊,在70岁以上人群中有20%的人会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在50岁以上的女性中发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概率为26%,并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在超过80岁的人群中,此病的发病率能接近40%[1]. 相似文献
5.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前瞻性比较采用自体髂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2002年2月治疗78例腰椎滑脱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前瞻性将患者随机分为融合器组36例(采用后方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组42例(采用自体髂骨块)。男33例,女45例;年龄35~59岁,平均43岁。其中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39例,Ⅲ度滑脱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2年~3年7个月,平均35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融合器组优良率为88.8%,自体骨组为83.2%(P=0.99)。术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6.1%,自体骨组为8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7);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平均减少1.7 mm,自体骨组平均减少2.6 mm,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8,P< 0.005)。结论采用自体骨为植骨材料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增加,但两组之间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均可以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后有无必要在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基础上加用钢板固定。方法自2006-08-2010-08对55例实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分2组:A组21例行颈椎前路减压单纯Cage植骨,B组3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根据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作分析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暴露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融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术后明显改善(P<0.01);术后随访1年时颈椎的生理前凸丢失程度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椎间高度术后改善明显(P<0.01);术后随访1年椎间高度丢失程度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单纯Cage植骨融合和加用钢板固定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可靠的,加用钢板有助于保持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椎间隙塌陷和促进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和总结在一次麻醉下行19例双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的经验,提高手术效果并减少并发症。方法:对19例双膝同时置换手术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疼痛消失,关节功能可满足日常生活活动,活动范围平均增加73°。结论: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术的并发症可以减少或避免,较分次手术利大于弊,手术方式选择应视患者情况定。 相似文献
9.
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后路分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侧后凸重度畸形的后路分期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8年2月共收治19例侧凸或后凸Cobb角大于100°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5例,女14例,年龄10~18岁,平均13.7±2.5岁.术前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123.6°±26.3°(100°~169°),胸腰段矢状位后凸角平均为96.1°±30.0°(58°~145°).均采用后路分期两次手术进行矫形.第一次手术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内撑开技术,使侧凸得到约50%的矫正,3~12个月后再进行后路的松解、截骨和第二次矫形,并行剃刀背切除和植骨融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后无并发症,第二次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气胸、应激性溃疡、肠系膜E动脉综合征各1例,无严重并发症如脊髓损伤、呼吸衰竭等出现.第二次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45.6°±6.1°(35°~55°),胸腰段后凸为38.2°±10.0°(25°~56°).患者躯干和双肩的失平衡均得到显著改善.随访1年,2例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侧弯矫正无明显丢失,无脱钩、断棒.结论:对于严重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分2期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0.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本组4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接受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56~85岁,平均68·2岁。本组共61个椎体骨折,其中单椎体26例,两椎体骨折11例,三椎体骨折4例,四椎体骨折2例。椎体骨折部位T7~L5。术后对患者的疼痛、日常功能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a以上,平均18·8个月(12~36个月)。平均VAS评分由术前8·6到术后2·3和最终随访2·7(P<0·001),Oswestry评分由术前55到术后30和最终随访35(P<0·01)。手术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由术前的12·20mm到术后的25·38mm和最终随访26·36mm。脊柱矢状位后凸畸形改善平均9·9°(4·3~22°),随访丢失平均1·6°(0·8~1·7°)。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最终随访时有3例患者发生3个临近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的功能,明显减少骨水泥的渗漏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