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采用基于体素的功能同伦(VMHC)方法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伤(aMCI)患者半球间功能连接变化。方法 收集47例aMCI患者(aMCI组)和43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采集脑结构MRI和静息态fMRI数据;比较aMCI组与对照组间半球间VMHC变化,获得VMHC改变脑区,并以此为种子点,观察与其他脑区间功能连接的异常,并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MCI组患者双侧额下回、前岛叶皮层、壳核VMHC降低,无VMHC增高脑区。aMCI患者前岛叶皮层与默认网络脑区中的后扣带回、内侧前额叶皮层功能连接增加,与注意控制网络脑区、小脑间功能连接减低。左侧前岛叶与内侧前额叶及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加,与患者听觉词语学习测试中再认评分呈正相关(r=0.38、0.33,P均<0.05)。结论 aMCI患者不仅存在半球间VMHC降低,不同脑网络间功能连接亦存在明显差异,对于理解aMCI患者认知改变及其潜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纸质打印片及干式激光打印胶片对于数字化胸片上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LOCUS纸质打印机及KONICA DRYPRO 752干式激光打印机打印数字化正位胸片。由4位(具有3年工作经验和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医师各2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于50例正位胸片进行读片。读片分两次进行,两次读片间隔三周。每次读片分别采用其中的一种打印形式进行读片。读片结果采用LABMR软件进行ROC分析,绘制ROC曲线。结果采用两种方式读片时,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干式激光打印胶片图像诊断结果与纸质打印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干式激光打印胶片诊断准确率与纸质打印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研究B5培养基主要成分对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细胞生长和产生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影响.方法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结合HPLC分析手段,通过改变B5培养基中CaCl2、NaH2PO4、(NH4)2SO4和KNO3的质量浓度,研究其对云南红豆杉细胞生长及10-去乙酰巴卡亭Ⅲ量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品相比,B5培养基中高质量浓度的NaH2PO4能够显著促进云南红豆杉细胞生长,CaCl2、(NH4)2SO4和KNO3浓度对细胞生长无显著影响;B5培养基中低质量浓度的CaCl2、NaH2PO4、(NH4)2SO4和KNO3能够显著促进10-去乙酰巴卡亭Ⅲ合成与释放.结论 B5培养基中NaH2PO4为300 mg/L时,能够显著促进云南红豆杉细胞生长,细胞生长最是对照的1.2倍,CaCl2、(NH4)2SO4和KNO3分别在75~300、134~268和2 500~5 000 mg/L对细胞生长无显著影响;B5培养基中CaCl2、NaH2PO4、(NH4)2SO4和KNO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5、75、33.5、625 mg/L时,能够显著促进细胞中10-去乙酰巴卡亭Ⅲ合成与释放,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量分别是对照的1.5、1.4、2.4倍. 相似文献
7.
李秋璇;赵志莲;苏壮志;张苗;朴月善;曹茜;王臣;卢洁;史晓娟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4,58(02):229-230
脆性X相关震颤/共济失调综合征(FXTA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脆性X智力低下1基因前突变相关。该文报道了1例69岁FXTAS的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渐进性意向性震颤及共济失调,影像学上小脑中脚可见对称性异常信号,基因检测证实为FXTAS。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随访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扩散特征的变化,及其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例延髓梗死患者,在梗死后1个月或6个月内进行3~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灶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分数的相对值(rFA),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rFA值的变化以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结果 2例患者运动功能受累较轻,恢复良好,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轻度降低,皮质脊髓束无受压、中断表现;1例患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且恢复缓慢,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明显降低,皮质脊髓束大部分中断、纤维束数量减少。结论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以及继发逆行性变性均与患者运动功能受累和恢复有关,可为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关系,并随访观察受损纤维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情况,探讨DTT技术对预测患者运动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选择左侧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19例,分别于发病7、30、90天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分析脑梗死灶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DTT显示19例左侧内囊周围区梗死患者,根据患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3型,I型5例,皮质脊髓束位于梗死灶外,FM评分96.46±7.68;II型6例,皮质脊髓束部分位于梗死灶内,但受侵范围1/3;或受压、迂曲、推移改变,FM评分94.20±6.84;III型8例,皮质脊髓束1/3位于梗死灶内,FM评分82.37±22.14。19例患者发病7天,皮质脊髓束损伤分型与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0,P=0.033)。DTT对患者皮质脊髓束的动态观察显示,8例III型患者中4例90天皮质脊髓束显示良好,患者运动功能完全恢复;2例患者皮质脊髓束自身发生再生修复,90天后仅遗留部分运动功能障碍;2例未发现纤维再生修复,90天仍遗留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DTT能够直观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价其运动功能恢复提供重要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