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对其进行诊断和评估的技术不断增多、日益成熟,新的治疗方式不断涌现,其中影像组学这一新兴领域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病理分级、预后评估和治疗反应预测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就影像组学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疗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介入治疗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4例)。两组均采用Seldinger’s技术行肝动脉介入治疗。治疗组给予鸦胆子油/碘油混合液灌注栓塞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化疗药/碘油灌注栓塞化疗。两组一般间隔4~6周重复介入1次,平均每例行2.6次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获益率、毒副作用及生存期。结果:两组临床获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毒副作用发生率少。治疗后3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但0.5,1年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96.1%(25/26),50%(13/26),对照组分别为83.3%(20/24),33.3%(8/24),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9个月及6.7个月。结论:鸦胆子油乳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有效,且毒副作用少,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动脉支架限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用40%CCl_4联合苯巴比妥和酒精方法建立犬肝硬化腹水动物模型,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脾动脉放置支架减少脾脏血流,1周后观察犬体质量、腹围、门静脉压力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3条犬成功实施脾动脉支架置入术,经治疗后1周犬精神、睡眠、饮食改善,门静脉压力减轻,肝功能好转(P0.05)。结论脾动脉支架限流术后脾脏有效循环血流量减少,脾静脉回流量减少,可降低门静脉高压,而肝动脉血流量增加,改善肝脏缺血、缺氧,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介入放射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提高介入放射学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方法 介入放射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时要强调介入基本概念掌握和灵活运用各项教学手段;临床实践的教学中要着重理论联系临床和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结果 灵活运用各项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介入放射学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做到理论联系临床.结论 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介入放射学的临床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医源性十二指肠瘘是上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手术中发现应立即行腹部双造口法 [1,2],可起到营养及引流作用,并降低十二指肠内压力,减少胆汁、胰液及胃肠液对瘘口的侵蚀,对降低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术中未能发现,则大多患者于术后1~3 d才确诊,此时再次剖腹修补往往已无手术机会[2],这类患者需要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PSE)在术前、术后肝动脉、脾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PSE对门静脉高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接受PSE治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PSE术前及术后检测肝动脉、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血管阻力。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术前增加,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量减少,可缓解脾循环高动力状态,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