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估基线HBsAg定量值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对55例PEG-IFNα2b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雅培i2000HBsAg试剂动态检测血清基线、治疗期间HBVDNA载量或HBsAg滴度。评估HBsAg定量值对PEG-IFN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作用。结果经PEG-IFNα2b单药治疗48周后,HBsAg基线>20000IU/mL(A组)的患者18例,获得病毒学应答(VR)率16.67%;1500~20000IU/mL(B组)的26例,获得VR应答率42.31%;<1500IU/mL(C组)11例,获得VR应答率63.64%。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log10HBsAg下降值大于0.5组与小于0.5组间取得VR与SVR(持续性病毒应答)的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10HBsAg下降值>1.0组与<1.0组间取得VR与SVR的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8例中,有16例经PEG-IFNα2b单药治疗24~48周,HBVDNA仍为阳性。结论HBsAg基线水平联合HBVDNA定量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预测指标,对优化PEG-IFNα2b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聚合酶逆转录(RT)区基因序列分析,探讨阿德福韦酯(ADV)单药抗病毒治疗失败,聚合酶RT区变异位点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接受阿德福韦单药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经聚合酶RT基因测序,证实存在基因突变的44例患者的聚合酶RT区变异位点、临床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4例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患者,至出现RT区变异最短治疗时间8个月,最长5年,平均(32.2±6.7)个月.出现病毒学突破后,病毒水平波动在103拷贝/ml~108拷贝/ml之间;变异位点A181T 11例(25.0%)、A181V 8例(18.2%)、A181T/N236T 10例(22.7%)、A181V/N236T 6例(13.6%)、N236T9例(20.4%);出现生化学突破40例(90.9%),ALT指标波动在37 IU/L~ 946 IU/L;挽救治疗采用联合拉米夫定23例、联合恩替卡韦6例,联合替比夫定1例,改单药拉米夫定4例,改单药恩替卡韦10例.预后出现疾病重症化3例,经挽救治疗病情得到恢复41例.结论 ①阿德福韦单药耐药RT区A181T(A181T/N236T)变异约占半数(47.7%),随访2年,其肝癌发生率呈现高于非A181T患者趋势.②条件允许,初始治疗应首选HBV抑制作用强、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避免疾病重症化或肝癌等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的 探讨二步肝切除(先选择性肝动脉和门静脉阻断,再行肝癌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并原发性肝癌患者7例,平均年龄44.1岁,术前甲胎蛋白(AFP)都高于正常值,平均肿瘤直径13.0?cm。第1步通过手术或介入的方法行选择性肝动脉和门静脉阻断,不进行肝脏实质的离断。术后1~2周内评估预留肝脏体积(FLR)的增生情况,如FLR的增生达到要求则行肝切除手术。2期分别进行右半肝切除、扩大右半肝切除及扩大左半肝切除。结果 第1步手术或栓塞后无肝衰竭及死亡的发生。所有患者的FLR在第1步后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术前患者平均FLR占标准肝体积的百分比是32.1%,第1步后8~15?d增加到40.5%,满足第2步肝切除的需要。7例患者分别在第一步完成后8~18?d行第2步肝切除,第2步肝切除后无死亡发生。7例患者中有6例甲胎蛋白术后2个月降到正常范围。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11月20日,有4例患者仍然存活,并且其中3例是无瘤生存,最长的1例无瘤生存已达35.9个月。结论 选择性肝动脉和门静脉阻断、不离断肝脏实质能够促进剩余肝脏体积的增生,在此基础上行巨大肝癌切除术疗效好,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后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P区基因序列突变率,突变形式及用药情况,为评估病情进展和实施下一步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方法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47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后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直接测序法,对其血清HBV P区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各个耐药位点,同时搜集相关用药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447例病例中存在位点突变者227例(50.8%),共存在30种变异形式,变异形式以M204I、L180M+ M204V、L180M+ M204I三者居多.其余种类复杂多样,大多以联合突变形式出现;耐药药物的使用及产生的耐药位点基本一致;主要的变异位点集中发生在M204I和L180M,余均较为分散.且经统计分析,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两总体的突变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BVP区基因耐药位点的分析研究对合理用药以及发生耐药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基线血清HBsAg、HBsAg/HBVDNA比值与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基线HBsAg、HBsAg/HBV DNA比值与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定量检测血清HBsAg滴度. 结果 HBsAg (log10IU/ml)与HBV DNA (log10IU/ml)、HBsAg/HBV DNA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2、0.57,P值均< 0.0001,均呈显著性正相关;HBsAg和HBsAg/HBV DNA比值与炎症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389、-0.307,P值均<0.0001,二者与炎症活动度均呈负相关;而ALT (log10U/L)与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0.480,P<0.0001).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中度及以上患者的血清HBsAg及HBsAg/HBV DNA比值均显著低于轻度及以下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HBsAg、HBsAg/HBV DNA比值及ALT在组织炎症活动度最优截断点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0.672、0.713;当机会曲线下面积等于0.5时,其显著性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BsAg诊断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灵敏度为76.92%高于ALT的4.36%;HBsAg/HBV DNA比值的特异度为81.33%高于ALT的64.00%,ALT的约登指数均高于HBsAg及HBsAg/HBV DNA比值.当HBsAg与ALT并联时,其灵敏度高达94.08%;串联时,其特异度可高达85.60%. 结论 HBeAg抗原阳性CHB患者HBsAg、HBsAg/HBV DNA比值及ALT均可作为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判断指标,HBsAg与ALT并联或串联诊断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