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立体光固化(SLA)-3D打印模型的精确度,阐明该技术临床应用的可靠性。方法:随机纳入SLA-3D打印模型33例(长骨10例、不规则骨13例和假体10例),进行CT回扫并行三维重建;依据模型临床应用特点选取最大高径(MH)、最大长径(ML)、最大宽径(MW)、滑车宽径(WT)、滑车长径(LT)、关节盂长径(LGC)、关节盂宽径(WGC)、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距离(DPI)、髋臼直径(DA)、髓腔直径(DMC)、右下颌支前缘高度(AHRR)和右下颌支后缘高度(PHRR)等相关参数分别对原始数据及模型数据进行测量,计算各参数的绝对和相对误差,以组内相关系数(ICC)作为评价数据一致性指标,对假体模型进行空间误差分析。结果:33例SLA-3D打印模型中,除不规则骨组MW外,与原始数据比较,各组其他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模型数据与原始数据间各项参数ICC值均大于0.950,绝对和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0.58 mm和-1.37%;假体模型空间误差最大值为0.237 mm,总平均值为0.132 mm。结论:SLA-3D打印模型CT的数据与原始数据高度一致,其在骨科及颌面外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准确而可靠。 相似文献
2.
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白细胞介素-1β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 - 1(ICAM - 1)及其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 - 1β在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和作用。 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 ,检测脊髓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ICAM - 1mRNA和白细胞介素 - 1β(IL - 1β)mRNA表达量。 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缺血组不引起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量的增加 (P >0 .0 5 ) ,而再灌注后缺血区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多形核白细胞 (PMN)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缺血 30min后再灌注 2h ,IL - 1βmRNA的表达量为 (1.0 76± 0 .330 )V ,约为正常对照组的 2倍 (P <0 .0 1) ;再灌注 6h达到高峰 ,并持续至 12h。I CAM - 1mRNA表达量于再灌注 4h为 (0 .94± 0 .12 )V (P <0 .0 1) ;再灌注 12h ,其单位微血管面积内ICAM - 1蛋白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 3倍 (P <0 .0 0 1)。 结论 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 ,ICAM - 1及其调节因子IL - 1β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方法 .方法 对89例拟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查体明确双下肢长度差异及髋周软组织张力情况,并拍摄骨盆正位片及患侧髋关节正侧位片,进行针对性的术前计划;术中利用折弯的克氏针及必要的软组织松解重建股骨偏距及软组织平衡;在术后的骨盆正位片上测量患侧髋关节与健侧髋关节在股骨偏距、髋关节旋转中心及双下肢长度方面的差异,并依据最后一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的功能.结果 股骨偏距及髋关节的旋转中心重建满意,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5.2分.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是决定髋关节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的术前计划及精细的术中操作是获得软组织平衡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1,ICAM-1)及其调节因子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ICAM-1mRNA和IL/1βmRNA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缺血组不引起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量的增加。而再灌注后缺血区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h,IL-1βmRNA的表达首先升高,约为对照组的2倍,各组灰度比率分别为再灌组0.94±0.12,缺血组0.52±0.11,正常组0.51±0.10,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再灌注4h,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开始增加,并持续到12h。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单位血管面积上ICAM-1荧光强度的定量检测结果为正常组(180.0±32.0)V,单纯缺血组(164.2±2.0)V,再灌4h组为(316.9±26.0)V,再灌6h组(361.4±18.0)V,再灌12h组(406.0±23.0)V,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内炎症反应是导致血脊髓屏障损害的重要分子基础,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钛合金为主的骨骼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研究中,植入体的腐蚀磨损和骨整合能力不足是造成其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最终可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制备综合性能优越的植入体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多孔钽拥有良好的理化性质,耐腐蚀和抗磨损性能出色,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多孔结构可以促进新骨的长入和成骨细胞的增殖,从而提高骨整合能力。并且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多孔钽更加优良的性能和功能,扩展了其临床应用。本文将针对多孔钽的理化/生物特性及其骨整合能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髁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水平与关节屈曲角度的相关性。方法:随访并测量41例(50膝) 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关节线水平的变化和屈膝角度,以二者为变量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判断两者相关性。结果:膝关节屈曲角度与关节线水平呈直线相关,在关节线水平以上为负相关(r=-0.92,P<0.01),在关节线水平以下为正相关(r=0.58,P<0.01)。关节线水平升高不大于3 mm,患膝屈曲角度均在120°以上。关节线水平升高3~6 mm,患膝屈曲角度仍在100°以上。而关节线水平升高6 mm以上则仅能屈曲90°左右。关节线下降6 mm以内,屈膝角度均在120°以上。结论:应用后稳定型假体对骨关节炎的膝关节进行初次人工膝置换,术中应尽可能维持关节线的解剖位置。关节线升高3 mm以内屈曲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三维(3D)打印光固化树脂模型在体外直观地还原膝关节损伤患者骨及关节面损伤范围及程度,为临床上严重的关节炎患者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1例19岁男性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对患者双下肢进行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3D打印技术以1:1的比例打印出患侧及健侧膝关节骨的光固化树脂模型;随后对模型进行CT扫描,将其与患者膝关节CT数据共同三维重建,并进行参数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参数差异,验证模型精确性;通过术前手术模拟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通过模型进一步确定与该患者匹配的假体型号。结果:该模型各项参数与患者膝关节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患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关节面等病损情况与术前3D打印模型高度吻合。所选假体型号匹配,手术时间较同类手术明显缩短,麻醉时间及出血量均有所减少。患者术后短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3D打印光固化树脂模型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可以应用于骨关节炎的辅助诊断和手术模拟,确定更为合理的个体化方案,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10.